DongHao: 10 2007存档

      BerkeleyDB的cache可以采用Hash和BTree两种索引方式,今天测试了这两种方式的存取速度,测试方法是:向bdb中写100万条记录,key是1至100万的数字编号,value分别是32、64、128、256字节的字符串,然后再顺序查询这100万条记录,分别统计写和读的时间,其中bdb版本为4.2。
      当cache开到1G大小时,数据如下(其中大小单位为字节,时间单位为秒):

Cache为1G时
value大小(字节)Hash写时间Hash读时间BTree写时间BTree读时间
3212643
648443
1287453
2567463

      由于cache非常大,几乎所有的数据都可以放在里面,所以两种索引方式的存取效率基本一样。
      如果把cache改为32M,测试结果又如下:

Cache为32M时
value大小(字节)Hash写时间Hash读时间BTree写时间BTree读时间
32116539
64205621750
1284442
25618651

      其中“缺”字表示测试无法进行,因为当数据太大时,用Hash索引运行bdb几乎把机器搞死,我不得不中断测试。这组测试看得出:如果使用BTree,随着数据的翻倍,写的时间也近乎翻倍,但读的时间非常稳定,对于数据量大、写少读多的应用(比如bbs、图片服务等)应该尽量使用BTree索引。
      总的来看,BerkeleyDB的Hash索引表现古怪,只在小cache小数据量的情况下查询速度快于BTree,可现在哪会有这种情况?还是用BTree索引保险一些。

没落的dbm?

| | Comments (0) | TrackBacks (0)
        今天才第一次使用gdbm,发现在往里面放数据时,进程的内存几乎没有变化,而在取数据时,内存才慢慢变大。虽然数据文件有整整180MB,但遍历完数据后内存也才35MB。看来gdbm是直接把数据写往硬盘了,取的时候又用了一个缓存。
        虽然gdbm和mdbm用的都是Per-Ake Larson的动态哈希算法,但mdbm是在共享内存里hash,而gdbm直接hash到硬盘上了,且缓存也不是共享的。这造成gdbm比mdbm读写慢很多,而且如果启动多个进程,gdbm会白白浪费内存空间。
        在内存充足的情况下,当然选用mdbm,即使内存不足,也可以选用BerkeleyDB,因为bdb的缓存大小可调而且是共享的。那gdbm用在哪里呢?只能用在需要存取少量数据而对存取性能要求又很低的场合了,有这种场合吗?做为老牌存取库dbm的GNU版本,gdbm面对的是过去内存紧缺的老unix系统,而且那时候共享内存机制还不成熟,所以它就用了一个现在看来如此“弱”的存储策略。
        如今大内存的机器比比皆是,在服务器领域dbm估计就此退出舞台了。

        记得是在初二的暑假,有几天电视里总放《未来水世界》的宣传片,我那时候对电影还没什么兴趣,根本没在意。去年夏天和传君谈起这部电影,传君说:《水世界》其实剧本立意很好,有成为经典电影的潜质,只可惜深度不够。上个周六星空卫视放了《水世界》,我终于完整的看了一遍。从第一次听闻它的预告,到现在已12年了。时光荏苒,日月如梭啊。
        《未来水世界》的立意确实难得,人类无节制的消耗资源污染环境,最后终于苦尝恶果——两极冰川融化,整个地球只剩海洋,人类蜷缩在一个个破烂的人工岛上,没有淡水、食物匮乏,人类文明又回到了洪荒时代。这一末日般的预言和《人猿星球》、《辐射》系列的背景神似,都是对人类贪婪行为的警醒。尤其当我看到电影中人们把泥土、淡水当作比黄金还宝贵的东西时,忍不住震撼——我们一直以来真的忽视了身边最珍贵的东西。

未来水世界
《未来水世界》

        不过《水世界》开始虽然带来了一连串震撼,但情节往后却噼里啪啦一通乱打,俨然一部海盗片;科斯特纳同学一马当先,单挑全部反派,又让人感觉像是西部牛仔片。直到最后人们终于找到陆地的那一段,影片才重新回复开始的风格。我真怀疑整部片子是不是两个导演拍的,如果是的话,负责中间部分的导演显然没有领悟剧本的精髓。末世的阴暗气氛被突然打破,影片很难再有深度。这也可能和拍摄影片的时段有关,毕竟《水世界》是在暑期档上映,制片商为了吸引更多观众当然会要求影片更“热闹”,更“火爆”,于是一部可能的经典片最终变成了一部商业娱乐片。
        相比之下,《辐射》系列就成功得多,黑岛工作室个性鲜明的塑造了整个游戏的背景:核战后灰暗的天空,一片废墟的土地,充满辐射尘雾和变异生物的世界里,幸存的人们勾心斗角、挣扎求活....这片“废土世界”自始至终透出一种末世、黑暗、粗旷的气氛,让人深陷其中不能自已。

辐射
《辐射》

        虽然后来也有很多单机游戏想模仿出这种气氛,但都无法像黑岛那样细致而准确的营造整个环境,结果只学了些皮毛,让人感觉索然无味,比如《核弹阴影》。
        对背景和气氛的精确把握造就了《辐射》这一经典艺术作品,而《未来水世界》以一步之遥终成遗憾。可叹。
        2003年由于Interplay公司倒闭,曾创造了《异域镇魂曲》、《辐射》系列、《博德之门》系列等伟大游戏的黑岛工作室也随之解散,正在开发中的《辐射3》胎死腹中,留下的只是几张测试版的游戏截屏。2004年《上古卷轴》的开发商BethesdaSoftware开始接手《辐射3》的开发。去年E3大展上公布了《辐射3》的一张海报,很有美国五十年代宣传画的风格,也很有辐射系列昔日的味道。
fallout3

        《辐射3》将采用3D引擎——这恰是我最担心的。《要塞2》用了3D引擎,由于牺牲了太多显卡性能,以致完全没有了当初诗意而流畅的画面,让我非常失望。但愿《辐射3》不要像《要塞2》那样为了3D而3D,最后毁了自己。
        空降部队作战的难点在于:没有足够的火力。
        由大型军用运输机空投到敌人地盘的部队,往往只有步枪、迫击炮、火箭筒等轻武器,顶多有几辆空降步兵战车,对付同样携带轻武器的敌军尚有余力,但如果敌军出动重装甲部队,形势就会变得非常糟糕。即使是反坦克火箭筒也面临着射程不足和威力不够的问题,大多数主战坦克正面装甲极厚,倘使空降部队在广阔的平原与敌人正面遭遇,则专打坦克脆弱部位的火箭筒就完全失去了威力。
        拥有压倒性空军优势的美国人可以用巨大的空中力量来解决这一问题,而身为大陆国家的俄罗斯就还是采取“用战车来消灭战车”的办法。今年6月俄罗斯用伊尔-76成功空降了一辆代号“章鱼”(2s25)的轻型坦克歼击车(又称自行反坦克火炮),从此俄空降兵在未来战场就有了坚固的火力支撑点。此处所谓“轻型”,只是指“章鱼”的重量,它身上那门从T-80坦克上改进而来的125毫米滑膛炮威力可不“轻型”,如果发射激光制导导弹,破甲厚度可达800毫米,可以轻松击穿美国M1A1、德国“豹2”,可以说西方现有的所有主战坦克没有一辆逃得掉。2s25采用了BMD-3空降战车的底盘,24吨的总重带着125毫米火炮,是装甲车辆轻型化即“小车扛大炮”的成功范例。看看它的制造工厂——伏尔加格勒拖拉机制造厂——就是当年的斯大林格勒红十月拖拉机厂,这可是个有着光荣历史的工厂,1943年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最艰难的时候,红十月拖拉机厂照常生产,下线的T-34坦克还没上漆就直接开往战场。此次研制出如此小巧而威猛的战车,可谓“红十月一出,必属精品”。

2s25
结构紧凑的“章鱼”(2s25 "spurt")

2s25
小巧的体型使其可使用普通的公路系统,并能达到80公里的时速

2s25
进行浮渡实验的“章鱼”,名副其实

2s25
准备用伊尔-76空投的2s25,24吨的重量对伊尔-76来说绰绰有余

2s25
即将落地的“章鱼”

湖畔花园

| | Comments (0) | TrackBacks (0)
       虽然位置有点偏,不过毕竟是高档社区啊。

湖畔花园
绿化不错

湖畔花园
花繁叶茂

湖畔花园
曲径通幽

湖畔花园
棕榈树

湖畔花园
小别墅

湖畔花园
小别墅的后院

追求真理

| | Comments (1) | TrackBacks (0)
       hero: 真理都是赤裸裸的,所以,追求真理的人都是色迷迷的....

       将整个宇宙的信息压缩为一个字节。
       在宇宙不小心毁灭之后,就可以通过这一个字节重新还原了。

        俄国熊们曾经很有审美观,也很有创造力。
        我能迅速认出图-95轰炸机:简洁而瘦长的机身、宽阔而大气的机翼、四个巨大的对转螺旋桨。我也能迅速认出T-62坦克:半圆形的炮塔、低矮的车身、五个克里斯蒂式大直径负重轮。我——噢,不只我,很多人都能迅速认出苏-27:漂亮的一体化布局、硕大的尾椎、双矢量发动机、探出而高翘的机头使整架飞机看上去像一只昂头探视的雄鹰。

su-27
苏-27

        俄国人的武器好辨认,因为它明显和西方的武器不同。俄罗斯以自己的风格制造着这些钢铁杰作。
        但是,我担心俄罗斯的创造力正在衰退。80年代初的米-28武装直升机,外形像极了“长弓阿帕奇”,被戏称“阿帕奇斯基”,难道武装直升机就一定要长成这样才行吗?最近研制中的第五代战斗机T-50,和F-22猛禽也长得非常像,也是浑然一坨的乌龟壳状,又被戏称“猛禽斯基”。

T-50
T-50

        米里设计局怎么了?苏霍伊怎么了?为什么要抄袭?!为什么要模仿!?没有了区别于美国佬的审美观,俄制武器还有什么独特魅力?熊们,不要再抄袭别人的样式了,快点重振雄风,快点再现昔日强大的创造力吧!

        最近,DNA之父詹姆斯·沃特森因为发表“黑人不如白人聪明”的言论被批评为“种族主义”。
        作为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者,詹姆斯·沃特森是个伟大的科学家,不能因一言而废之。忍不住想为他老人家说几句公道话。
        首先,不能拿“种族主义”的帽子压人。记得十几年前国内媒体到处流传“华人比西方人聪明”的说法,也没见西方人说这是”种族言论“。如果一个说法不对,直接用实验或理论反驳就行了,没必要先扣个帽子。不要拿宗教、政治、种族去影响或评判科学,科学只能拿事实去评判。
        其次,詹姆斯同学只是说说他研究的一点心得,并不是非要和黑人兄弟们过不去。研究心得嘛,有对有错,牛顿同学还说宇宙的”第一推动力“是上帝呢,大家也没怪他呀。“口无遮拦”不是什么天大的缺点,但凡有才能的人,总有些孤傲,总有些毛病。试想一个科学家天天说话做事都中规中矩、憨憨厚厚、老老实实,我很担心他能出什么成果。不知道这次媒体对天才科学家为何如此苛刻,大概是碰到了“种族主义”这个敏感火药桶,大家为了避免有种族分子之嫌,故而纷纷驳斥。
        最后,退一万万步讲,如果有一天真的经过科学研究和实验发现“A族人不如B族人聪明”,那又该如何呢?可能没有一个科学家敢宣布这个结论,因为谁宣布谁就会被骂是“种族主义”者!我们岂不是又倒回了哥白尼、布鲁诺的时代?不过这次用的不是火刑柱而是媒体。

        江湖传说FreeBSD从6.0开始对多线程的支持就比较充分了。我只知道FreeBSD的4.11版对线程的支持非常差,心想都到了6.0了,应该能稳定支持了,但使用结果却不是太圆满:
        1.进程启动后用pthread_create创建一个线程,再"ps auxH"一看,居然有6个线程在跑,除去主线程和创建的一个线程,另外4个哪里来的?虽然不影响运行,但是比较疑惑。
        2.运行中间程序coredump了,用gdb一调,出来的大多是问号,我是用了g参数编译的,为什么跟踪不到可读的信息?这个对于调试太致命了。
        这次另外还发现BerkeleyDB的DB->get函数居然不是线程安全的,必须自己在外部加锁,立中同志怀疑BerkeleyDB是线程安全的,是FreeBSD的pthread库自己有问题,搞死了bdb。这也有可能,但没时间在linux上完整测试了。
        log4cpp号称支持多线程,只需在configure的时候加一个 --with-pthreads 参数,结果做压力测试的时候还是coredump了,还是gdb调试一堆问号....

        总而言之,FreeBSD 6.0对多线程的支持值得怀疑,大概是开发FreeBSD的都是老unix程序员,天生喜欢多进程而不看重多线程。所以如果没有特殊的需要,还是用linux吧。

        不管是在电视、电影,还是在小说、教材上,激进者总是代表着真理和正义,而保守者总被描绘成短视和错误的。
“20世界40年代末,由于西方核武器的威胁,苏联计划研发新型远程战略轰炸机。年轻的飞机设计师米亚西舍夫支持喷气式远程轰炸机的设计方案,而以图波列夫为代表的主流航空学者却对喷气式轰炸机持怀疑态度....”
        看到这里,总觉得接下来图波列夫这类保守派必败,新生代米亚西舍夫终将赢得胜利了。事情也几乎是这样,米亚西舍夫的建议最终说服了斯大林,1953年,红色帝国的第一架喷气式轰炸机米亚-4(北约代号“野牛”)诞生了。1954年红场阅兵式上,米亚-4出尽风头,让西方记者大吃一惊。

米亚-4

米亚-4

        但到了50年代后期,米亚-4却暴露了它的缺点:动力系统。涡喷发动机重量大、油耗高、可靠性低,导致“野牛”在航程、飞行高度、载弹量、甚至操作性上都输给了同时代的图-95。于是米亚-4逐渐被改装为加油机,退出了轰炸机的舞台。
        为什么“前卫”的喷气式飞机却输给了螺旋桨飞机?这还得从航空发动机的原理说起。
        其实喷气式发动机也分涡轮喷气(涡喷)发动机、涡轮风扇(涡扇)发动机和涡轮螺旋桨(涡桨)发动机。涡喷发动机把燃烧后的高速气体直接喷出,由于出发动机的气体也很快,所以热效率较低——动能都被喷出去了。

涡喷发动机

涡喷发动机

        而涡扇发动机就是为了提高热效率的改进:气体不是直接被喷出,而是通过内涵道推动风扇转动,再由风扇转动产生的气体(流经外涵道)来推动飞机。

涡扇发动机

涡扇发动机

        为了提高热效率,就得不断加大风扇直径(加大外涵道直径,或称”加大涵道比“),最终,风扇大到发动机都放不下了,只好挪到外边——这就成了涡桨发动机。某种意义上来讲,涡桨发动机就是一个涵道比非常大的涡扇发动机。

涡桨发动机

涡桨发动机

        很多早期的飞机用的是活塞螺旋桨发动机,后来改成涡桨了,速度快很多,而油耗却没有明显增加,航程自然就变长了。图-95用的就是涡桨发动机,所以航程和载重量都超过了米亚-4。
        历史最终证明:图波列夫的“保守”判断是正确的:使用涡喷引擎的飞机面临着耗油大、航程短的局面,而使用涡桨引擎的飞机虽然速度稍差,但航程和稳定性非常高。使用成熟技术的方案优于使用“前卫”技术的方案。这一次,“保守派”胜利了,看来历史和小说还是很不一样的。毕竟小说是编的,而历史才是铁的。

吃饭

| | Comments (0) | TrackBacks (0)
    bihong同学:haodong,你点的菜都不好吃,你看这个家常豆腐,都还有剩的。
    haodong:盘子也剩下来了,你怎么不吃?
    bihong同学:我们为菜付钱,又没为盘子付钱。
    haodong:你如果不为盘子付钱,服务员就不会把菜放在盘子里了——直接把菜倒在桌子上。
    阿龙:桌子也是要付钱的,他得直接把菜倒在地上。
    haodong:对啊,那我们就将就点,扑过去头碰头的抢着吃,还发出呼噜噜的声音....

金钱与武器

| | Comments (2) | TrackBacks (0)
       苏联以重工业和军事工业闻名于世,并以此为基础与美国对抗;美国以金融和资本主义统率全球,并以此为根本与苏联对抗。冷战结束,苏联解体,”金元帝国“美利坚从此向世人证明:金钱比武器更有力量!君不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乎?
       以造战略核潜艇闻名于世的“红色索尔莫沃”造船厂在苏联解体后,濒临倒闭,大量技术工人失业,惨不堪言....多亏富起来了的中国向造船厂订购了好几艘军用潜艇,才救活了它。船厂召回了失业在家喝白水啃咸菜的专业技术工人,让他们重新开工造潜艇,工人们热泪盈眶,握住中方代表的手,说“感谢,感谢亲人解放军啊“——此段细节纯属夸张。
        想想红色帝国当年何等嚣张,造出的武器热销全世界,军队四处扬威,停止技术援华、逼还建设贷款、百万大军陈兵中苏边境....现在呢?军工企业都要靠同中国的合同养活!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啊。
       但想想造船厂里那些工作人员:当年是国家的技术精英,造的是让全世界颤抖的核潜艇;解体后变成失业的穷光蛋,生活都没有着落;如今靠外贸合同总算找回了口饭吃....
        我忍不住感慨摇头。

       在chinaunix上看到一篇贴,某兄去面试居然还拿到了“面试结果”,真是稀奇!我参加十多次面试,从来没有面完当场就给结果的,都是面完了不置可否,等你回去后再发邮件拒你,这种当场反馈的还是第一次听说。再看看该”面试结果"的内容:
        1.基础知识了解的不够扎实,对一些概念比较模糊
        2.对整个系统的设计理念了解不足,无法清晰的描述
        3.有项目管理的经验,但项目管理方面的知识尚不完善

       我相信这三个所谓面试结果用在任何人身上都合适,用在我身上合适,用在hero身上合适,甚至用在比尔盖茨身上也合适,反正这世界没有人能清楚所有概念、没有人能清晰描述所有系统设计、也没有人能拥有完美的管理知识。所以这哪里是“面试结果”,这简直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描绘人类特质的伟大总结啊!

       面试这种东西,跟“撞天婚”一样,两分本事,八分运气。如果有面试官说你这方面不足、那方面不对,大可不必理他。至于有些公司,名为面试,实为瞎搞:明明招实习生,却问你工作经验有几年;明明招写代码的,问你人生目标人生理想;明明自己也不知道答案,还问得甚为详细....这就更是扯淡了!

       和下塔吉尔集团的老策略一样,T-90坦克走的是轻装简配的路线,不同于T-80坦克前卫而昂贵的燃气轮机,T-90用的是经济实用的柴油机,重量回归到50吨,乘员只需三人。
       短片中的T-90从斜坡上飞奔而下,重重的砸在地面上却安然无恙,行走系统性能不俗。


变化

| | Comments (0) | TrackBacks (0)
       hero:哼哼,你今天没帮我处理文件啊。
       哼哼:今天忙死了,没空。
       hero:你太不敬业了!
       haodong:hero,你昨天还说他是个敬业的人呢。
       hero:....
       haodong:嗯?
       hero:(幽怨的)人是会变的嘛....

牛人面试

| | Comments (0) | TrackBacks (0)
       面试开始。
       面试官hero:我们先聊一聊吧,要不你谈谈你对多线程、多进程的理解?....
       牛人:....我去百度面试也是问这些问题,我去谷歌面试也是问这些无聊问题,我到雅虎来就是来看看你们是不是跟他们不一样....
       hero:@-@^%$##%^^....

       hero:(赶紧聊完,送他到电梯口)
       牛人:对了,你哪里人?
       hero:我广东人
       牛人:(广东话)噢,我东莞的。
       hero:....(也用广东话)再见,晚安

       haodong:听说苏霍伊公司也开始生产客机
       立中同志:不可想象他造出来的客机是什么样....
       haodong:估计也用的是矢量推进发动机,可以做高难度“眼镜蛇”动作——客机以大角度爬升,再关闭发动机,接着自由下落几秒,然后重新启动发动机....
       立中同志:里面的乘客就全晕死了

熊与台风

| | Comments (0) | TrackBacks (0)
       英国的“台风F2”战机拦截俄罗斯的“熊”式轰炸机,可以套用一个笑话:
       为什么天上这么黑?
       熊:因为我在天上飞。
       为什么熊儿天上飞?
       台风:因为我在使劲吹。

       仔细看了看拦截的图片,发现原来苏-35宣传片里的“敌军战斗机”原来就是台风F2,俄国熊确实不太喜欢英国佬啊。

tu-95
“台风F2”拦截图-95

火眼金睛

| | Comments (0) | TrackBacks (0)
        以前看《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还没察觉,现在我懂坦克了,所以看出来上面的所谓党卫军装甲师用的居然都不是德国坦克,而是清一色的T-34和SU-85坦克歼击车——底盘上的五个大直径负重轮非常显眼。估计南斯拉夫是随便从部队拉了些老坦克来拍片,却忘了考究是谁生产的坦克....

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
左边T-34坦克,却画着纳粹的铁十字标志,难道是被德军俘虏的?


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
SU-85坦克歼击车,巨大的火炮防盾


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
SU-85低矮的车身


        随着存储设备越来越便宜,哈希表以空间换时间的策略也越来越吃香,而其它如二叉树、红黑树、B树,都因为查询速度不够或实现太复杂而在实战中渐渐不被使用。在日益增大的存储需求下,拥有固定slot(桶)数的静态哈希表已经无法适应需要,动态哈希表便应运而生了。
        动态哈希表通常是在发生冲突后slot数量翻倍增长,而增长后毕竟哈希函数也变了,所以还要把旧slot里的元素重新放置。这种简单的动态哈希(dynamic hash)算法便是SGI版的STL中hash_map的实现。但如果每次调整slot都要全部重放元素,效率太低,且数据插入的时间也太不均匀:某次插入元素,发生了冲突,于是所有元素重新放置,老半天后这个元素才能插入完毕。作为实时系统,这一突如其来的延时当然是不可忍受的。
        为了让数据更新的时间更为均匀,数据库大师Per-Ake Larson便提出了一种新的动态哈希算法,其实中心思想也很简单(“简单是可靠的前提”——Dijkstra):每次slot数量增长一倍,不是重新放置所有slot中的元素,而只移动一个slot内的元素——就是新增slot的那个兄弟slot(Buddy Slot)。如下:
dynamic hashing

        slot增长前如图a,key为0、6的元素都可以放得下,但当key为12的元素到来时,编号为1的slot里有冲突了,这时需要将slot数翻一倍了,于是变成了图b。此时slot数由原来的4变为了现在的8,但“有效的”slot只有5个:编号分别为0到4。key为12的元素放入4号slot,因为12除8余4。按照一般的Larson策略来讲,4号slot的“兄弟slot”是0号slot,所以在增长完成后0号slot里所有除8余4的元素都要移到“新slot”即4号slot里,举个例子:如果0号slot里有key为16、20、24、28的元素,那key为20、28的元素必须移到4号slot,其它的(16和24)留在0号slot。
        只更新一个slot的代价是——查询要稍微复杂些:先用8去除key,如果余数对应的slot“不存在”,则再用4去除,得到正确的slot编号。例如查询6,先 6 mod 8 得6,6号slot还不存在(只是分配了内存,数据结构上还不存在),所以只能再除4,得2,到2号slot去找,找到。图b右下方的公式可能有一些误导:它通过看s(k)是否小于n(<=5)来判断对应的slot是否存在,而在通常的情况下,增长的slot可能不是4号。假如增长的是6号,这时4、5、7号slot是“不存在”的,再用这个公式硬套就不行了。所以关键的判断标准是slot“是否存在”,而不是编号本身是大是小。
        Per-Ake Larson的这一经典动态哈希算法以一小点查询时间的损失换来了数据更新的高效和平滑,因此得到了广泛的使用:GNU的gdbm、Berkeley的ndbm、雅虎的mdbm,都是使用这个算法。


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


        南斯拉夫电影对中国人来说已经是一个遥远的记忆了,但对于我这种怀旧迷来说则不然。记得96年底的时候,电影台放了不少老电影,包括70年代曾经风靡中国的《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但我当时只是断断续续的看了些片段,直到前天才完完整整的欣赏了一遍。
        没想到这部1972年的影片节奏非常明快,没有冗长生硬的对白(比如:“同志们,我们今天xxx是为了伟大的xxx和伟大的xxx以及伟大的xxx),也没有啰嗦的长镜头。开头便出现了一个假瓦尔特,而真瓦尔特却不知在何方,德军打入了反抗组织内部,很多同志被出卖,局面岌岌可危....不错的悬念,不落俗套的”抗战“影片。简洁的影片并不代表没有感染力,影片中有一个经典情节曾经(也一直)感动着我:

        由于叛徒出卖,偷袭德军车库的几十名游击队员惨遭杀害,第二天,纳粹军官站在满地的尸体面前对十几米外远远围观的群众喊道:”萨拉热窝的公民们,最后一次向你们宣告,死者的父母或亲友快来认领尸体——“,然后悄声对旁边的士兵说:”谁上来就打死谁!”。
        没有人敢上来认领,但年迈的钟表匠谢德无法承受丧女之痛,颤巍巍的朝倒在血泊中的女儿走过去....
        德军士兵哗啦一声拉动了枪栓,枪口朝向谢德....
        这时,人群中又站出了好几个人,他们跟着谢德....
        越来越多的人站出来跟着谢德....
        最后整个黑压压的人群都跟在谢德的背后缓缓朝前走....
        德军不敢开枪了,只好撤走。

        和总人口超过侵略军的中国抗日战争不同,南斯拉夫是在同人口远多于自己的法西斯德国对抗,这就注定了他的斗争会更加悲壮,我们也更能看清这个弱小民族坚强不屈的灵魂。弱小民族赢得战争的唯一机会就是团结和牺牲,就好像洪水中抱成一团的蚂蚁——外层的都牺牲了,但整个族群赢得了生存的权利。
        99年北约轰炸南联盟,那段时间在国内开始重新热映南斯拉夫的老电影,尤其是《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中国人以特殊的方式声援着远在地球另一边的南斯拉夫人民。那时候我们多么希望这个多灾多难的民族能像当年那样熬过最艰难的日子,可惜形势比人强,不得不承认,当年还是亏了苏联老大哥的帮忙才能把纳粹赶出萨拉热窝,这一次,重伤未愈的俄国熊已无力帮助南联盟。在经历了艰难的反抗斗争之后,萨拉热窝人还是失败了。现实毕竟不是电影。想到这里,忍不住为南斯拉夫人一恸。

        尽管遭遇了厄运,但英雄不死,瓦尔特这一银幕形象也不会从人们的心中消失,因为他不仅代表了南斯拉夫人民,也代表了全世界所有反抗侵略反抗奴役的弱小民族。强大如罗马帝国也败于哥特人之手,强大如前苏联也被阿富汗人搞得焦头烂额,嚣张跋扈的北约又能肆虐多久呢?

        由于清剿萨拉热窝抵抗组织失败而遭解职的纳粹军官——冯.迪特里希:“唉,太有意思了,我来到萨拉热窝就寻找瓦尔特,可是找不到,现在,我要离开了,总算知道了他”
        盖世太保:“你说瓦尔特是谁?请告诉我他的真姓名”
        冯.迪特里希:“我会告诉你的....(惆怅的望着萨拉热窝城)你看这座城市....他,就是瓦尔特“

        张仪以商于之地为诱饵,骗得楚怀王跟齐国断交。而后楚王发觉受骗,两次出兵,再次输得一塌糊涂,为报此恨好不容易将张仪搞到了楚国,却最后又放了他。堂堂一国之君,为何会被一介书生玩弄于股掌之间?为何如此简单的陷阱却不能识破?因为楚王已是“贪”字当头,为了一块虚幻的“割地”而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矣。   
        希特勒吞并了苏台德地区、吞并了奥地利、撕毁凡尔赛条约,越过莱茵河,英法不但不阻拦,反而还把捷克斯洛伐克这块肥肉推给德国这只猛兽,是英法领导人都是草包吗?不,他们都是绝顶聪明的人,但再聪明的人也有弱点——他们害怕战争、害怕德国,而“元首”正是利用了他们这个弱点。害怕战争的人最终遭受了战争。
        我第一次玩《红色警戒》的时候正读高二,被这款“划时代的游戏”所吸引,虽不是沉迷,但总欲找机会再玩一把。邻居一小子来找我去他家玩,我懒得去,他便说:“我家里买了游戏机,可以玩《红色警戒》”,我欣然,欲与之前往,家母曰:汝高中生耳,岂可被一小儿骗哉?”,我方才恍然大悟——游戏机岂能玩《红警》?高中生被不满十岁的小孩骗,为何?因为我脑子里就想着电脑游戏,别的早忘了。
        计谋这种东西,不在于有多巧妙多周密,也不怕对手多高明多厉害,关键是要切中对手的要害,要投其所好。对手喜欢土地,你是否在拿土地诱骗他?对手渴望和平,你是否在拿和平欺瞒他?对手爱上《红警》,你是否在拿《红警》引诱他?如果是,那恭喜你,你的计谋再简单再直白对手也一样会上当的。

        我可没耐心看《辛普森一家》的连续剧版,所以只看了电影版。片子很逗乐,风格有点像《波拉特》——什么过份就来什么。不过那上面的辛普森爸爸是我见过的最邪恶、最无赖、最无耻的银幕父亲形象,我估计编剧同学八成是有童年阴影。

simpsons

        这次看了清晰版的《罪恶之城》,效果好多了。和《300》出自同一漫画作家之手——弗兰克.米勒,两部都非常的暴力,但《罪恶之城》显然要比《300》黑暗许多,因此它受到的恶评就少。最近不知道是怎么搞的,越是情节黑暗的片子越受大家青睐——比如《越狱》。
        看到很多影评批评《300》,似乎大家都嫌上面的男人肌肉太发达,没有看头。这年头越是装酷耍帅、瘦骨嶙峋的奶油小生越受欢迎,五大三粗的“原始态”男人不但不被看好,还会遭到唾弃,唉,没办法,一个时代就有一个时代的审美观。
        看来瓦哥(施瓦辛格)退的真是时候。

sin city


300

        年初北京十台转播探索频道的节目,“十大潜艇”、“十大坦克”几集中有个评论员,一头黄卷毛,一对小眼睛,长得活像早期讽刺美帝的漫画里的反面人物,这家伙说话也特别不公道,一副自高自傲的样子。当介绍到苏联的台风级潜艇的时候,他说:
        “你很难想象俄国人造出这样的庞然大物有多么不容易,要知道,他们那时候连拖拉机都造不出来....”
        在介绍坦克、轰炸机时他也是一副“别人家的东西都是破烂,我们家的东西才是宝贝”的姿态,不知道探索频道为什么找这么一个活宝来当评论员。不过,这家伙也反映了一撮美国人的心态。我很理解美国佬对俄国人的鄙视:你俄国人算什么?粗暴、野蛮、酗酒、长得也又大又笨,上世纪初还只是个农业国,居然也敢和老子争天下?现在输了吧不是?解体了吧不是!?
        但卷毛同学,你不服又怎样呢?俄国人就是粗暴、野蛮、贫穷,不久前还只是农业国,可人家照样发展工业,照样造飞机坦克大炮潜艇战舰,二战打败纳粹、冷战也折腾的你们叫苦连天。你经历过国土被外敌入侵吗?你经历过刚打完仗就要和别人争科技第一争军事第一吗?俄罗斯的苦难和坚韧是你年轻不知愁的美国佬能理解的吗?
        你说“他们那时连拖拉机都造不出来”?那二战中斯大林格勒战役苏军保卫的“红十月拖拉机厂”是干什么的?做拖拉机玩具的吗?台风级潜艇70年代下水,那时苏联的AK-47、米格-21、T-62坦克早就“风靡全球”了,还能造不出拖拉机?俄国人干涉东欧、入侵阿富汗,野蛮、卑鄙,可美国用B-52轰炸机像铺地毯一样把毫无防空能力的越南炸来炸去,这就不野蛮,不卑鄙了?约翰逊总统增兵越南的理由是“我不能看着小瘦鸡一样的越南人杀美国小伙子”,就你们家的人是“小伙子”,别人家的就是“小瘦鸡”,想杀就杀?谁都可以说俄国人野蛮,唯独美国不能——你自己也是强盗,还骂别人土匪!
        再说回兵器。美国的坦克飞机高科技,高造价,号称一架F-22猛禽可以挑10架苏-35,一辆M1主战坦克击败5辆T-72,可那又怎样?二战中德国的虎式坦克、虎王坦克何等威猛?米歇尔.惠特曼同学一辆虎式坦克击毁上百辆T-34,可最后谁赢了呢?造“霸王武器”是没意义的。而且美国飞机有个巨大缺点:长得丑。就像糟糕的程序代码看上去一定别扭一样,糟糕的战斗机看上去一定难受,想想F-117,几亿美元造出来只能执行空袭任务,钱算是白花了。至于F-22,长得浑然一陀,像个伸出头的乌龟,你造价贵技术精密有什么用?你长得难看啊!就好像一个又智慧又富有的丑八怪:你有钱有才又如何,你还是个丑八怪,你还是不能像tu-95、su-27那样有众多追捧者。美国有哪款枪械像AK-47那样流行?有哪种坦克像T-34/T-72那样有生命力?向以色列推销M1坦克还被人家拒了,人家可用不起这么昂贵的玩具。
        卷毛同学,上帝派俄国人来就是让你们照照镜子的:看,你其实也就那个样。

        昨天看了2006年翻拍的《日本沉没》,我是没看过1973年原版的《日本沉没》,但就新的这部看,片子还是不错。
开片便是地震后的末日场景:燃烧的城市废墟,一片火红的瓦砾,一个满脸灰土的小姑娘在路上孤独无助的搜寻着。整部片子的色彩都非常浓厚:到处是红色的火焰、浓黑的烟雾和灰蒙蒙的火山灰。海啸、地震、火山爆发的特效都做得不错,跟六七十年代的《哥斯拉》不可同日而语,情节也还算丰富,从总统到科学家再到普通民众都有交待。
        曾经看过望月峰太郎的漫画《末日》,那种对末日场景的深刻描绘让我觉得:身在狭长岛国的日本人天生便有一种恐惧和不安,他们似乎觉得目前的国土与其说是小岛,不如说是一艘随时可能沉没的大船。这大概也是他们半个多世纪以前拼命寻找“大陆生命线”,不惜侵略朝鲜和中国的原因。
        片中天塌地陷似的灾难场景很容易让人联想到美国的《独立日》,但《日本沉没》有几个地方要好过《独立日》:《独立日》里对恐慌和黑暗的气氛渲染虽已够多,但若与《沉没》相比,还不够绝望,还不够大气,毕竟《独立日》已经是十年前的影片了;《独立日》里最后总统驾机出战前的演讲是个可惜的败笔,明明是世界性的灾难却偏跟“自由”和美国独立日联系在了一起,让影片带上了“美国政治宣传片”的气味,实在可惜,而结尾处几位英雄成功逃出也略为夸张,而《沉没》里便没有太多日式气息,同样也是赴险救人的科学家,心理上经历了从“逃避”到“献身”的思想转变,比较真实可信,不是为了“伟大的自由”或“伟大的国家”,只是为了自己的爱人,自己的亲人——这来得更自然,人物形象也更真实更感人。

日本沉没


        有几个细节值得玩味。1973年版的《日本沉没》里有一段镜头是日本领导人会见毛泽东,请求中国派舰队帮助日本撤离本岛,在新版里也有中国及各国的挖掘船远赴日本帮助解难的情节,看来日本还是意识到了:自然资源贫乏的自己到了关键时刻还是需要别国帮忙的。只可惜他一直以来的对外政策都不像是真正明白了这一点,意识到问题和真正面对问题毕竟不同。
        《日本沉没》也好,《独立日》也好,《彗星撞地球》也好,在我心目中都还不够完美,它们都有一个缺点:结尾是“人定胜天”,这略显幼稚,生为自然一部分的人类真的以为自己可以战胜强大的自然力量吗?像《世界之战》那样的才是警醒世人的好结尾:不是人类战胜了灾难,而是自然本身保护了人类。人类如果想好好生存下去,就该好好想想怎样与自然共生,而不是妄想征服自然!

日本沉没


       1971年首映的电影《屋顶上的小提琴手》根据舞台剧改编,描写的是犹太人们的传统生活,其中有一段“酒瓶舞”:在婚礼上,舞者们顶着酒瓶起舞,酒瓶却始终不掉下来。我虽然毫无艺术细胞,但这段精彩的舞蹈却依然能吸引我,可见艺术的魅力何等强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