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cently in 钢铁力量 Category

大纵深战役

| | Comments (0) | TrackBacks (0)

      图哈切夫斯基是上个世纪30年代的苏联元帅,曾为苏联早期的国 内战争出过力,功勋卓著,后来还主导提出了“大纵深作战”理论,和同时代英国的富勒、德国的古德里安一样,都是从不同方面倡导机械化作战方式的军事将领, 颇有远见。但斯大林的“大清洗”开始了,1937年6月10日,年仅44岁的图哈切夫斯基在内务部地下室里被枪决。苏联就是这样对待自己的军事天才的,就 是这样自毁长城的。

      之后,”大纵深作战”理论也被冷处 理。没有了优秀的指挥人才,苏联军队先是在苏芬战争中损失惨重,而后在德国的铁骑下一溃千里,亏得还有朱可夫在(如果图哈切夫斯基没死,估计也轮不到他出 场),总算靠堆人堆赢了。只可怜那上千万无辜战死的炮灰,如果不是指挥严重失误,他们应该还活着。

      我借这本书来看,完全是仰慕老元帅的远见卓识,也回望一下那段令人扼腕的惨痛历史。


      大纵深战役,不是小小的刺一下敌人,而是在敌人防线的正面(注意,正面),以150公里的宽度(瞧瞧这宽度),用大炮,航空兵攻击敌人,再以坦克、步兵全宽度全深度的突击(所谓纵深,也是120公里以上),一边突击,还要一边继续炮轰和航空兵轰炸,持续的、纵深的、大规模的杀伤敌人。有没有觉得很像德国人的闪电战?其实差不多,那个时代的机械化作战都这个样儿。

      图哈切夫斯基还反复强调,要攻击正面,而且是很宽的正面,不然达不到效果。拿重锤敲大砧板,他真是个典型的俄国熊。

      中国人是怎么打仗的?翻翻中国古代史,背水一战、奇袭、偷袭、半夜劫寨、两翼包抄、声东击西,基本都是在运动中攻击敌人的软肋,不是侧翼就是后方,如果敌人没有软肋,那就跟他耗,耗到他现出软肋,然后再打(敌疲我打)。很少从正面打的。感觉凡是中国古代名将,如果不来点儿计谋,不来点兵法,不来点花活,那就太不上档次了——两军正面对砍,那有啥意思?!这是东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孰优孰劣就不好说了。

未了的传奇

| | Comments (0) | TrackBacks (0)
      上世纪60年代,泛美航空的老大和波音公司的老大碰了个头,泛美的老大说:
      “俺们要一款特能装人的飞机,最好是分上下两层,使劲装,装得越多,俺们钱赚得越多哩”
      波音的老大说:
      好办!我叫人做个超大的,像货轮那么大的!”
      两个老大拍了板,下面的人就忙起来。

      乔.萨特从小在西雅图长大,只比1916年建立的波音公司小5岁,他的童年是看着波音的一架架试飞飞机渡过的,每款他都很熟悉,于是干脆二战结束后就进了波音,当工程师。
      听到航空公司的客户需求代表说要造大飞机,乔.萨特问:
      “你要装200人?300人?还是400人?”
      “450人!“
      “扶住我......”,乔.萨特喘了口气,重新站稳:“没问题!俺们给你造!”

      乔.萨特出任波音747项目的技术总监,为了在几年内造出这架人类史上最大的喷气式客机,整个747项目组都在加班,从9点到23点,从周一到周六,经常半夜上线....不好意思,说蹿了,是半夜交付设计图纸。

      波音当时还有“超音速运输机”计划、“第二代737改型“计划,还派出工程师去帮NASA造火箭——总之,747项目的资源很少,顶尖的工程师和管理人员都在搞很前卫的“超音速运输机”项目。
      乔. 萨特不仅要去抢资源,还要对付“外来的婆婆”——就是从其它项目调来的、一来就想代替萨特当主管的新管理人员,这些人很讨厌,由于中途做747项目,他们 啥也不清楚,但却想表现自己的“决断力”,于是,一通瞎指挥。此时,乔.萨特表现出了他工程师的斩钉截铁的个性,他直接对总部说:
      “要么调他们离开,要么调我离开”
      说完开车回家。
      要不说波音牛呢,他们在关键时刻选择了“专家”,而不是“专管”。于是,那家伙走人了,乔.萨特复原职。

      波音747用了4台普惠公司的JT9D发动机,其中一台的推力就是4万磅(波音737的发动机是一台1.5万磅,大家可以畅想一下),如此巨大而新型的发动机,当然是问题不断。747原型机在测试的时候,经常会有发动机损坏、起火、融化、爆炸等,俨然四个定时炸弹。
      乔.萨特每遇问题,必狠踢普惠公司的屁股,直到惠普交付合格的发动机。
   
      但是,普惠的JT9D发动机当时还有“喘振”的问题。所谓“喘振”,就是发动机会突然像患了哮喘一样,一会儿吸不进气,一会儿有大量吸进,有时甚至倒转往前喷气。没有哪个乘客想遭遇这样的发动机吧?
      “喘振”问题是航空发动机最难克服的问题,很难重现,重现条件不明,原因也就难以定位,就像软件的内存泄露bug一样,难以对付。
      更夸张的是,惠普根本不打算去fix这个bug,他们等着波音来fix。波音也算人才济济,居然有空气动力学的专家找出了原因,告诉了普惠,普惠这才有了今天优良的JT9D发动机。
      所以,用别人的组件遇到问题时,别光等,找找原因,如果自己克服了,以后就能鄙视提供组件的人。

      波音747于1969年首飞成功,缔造了航空业的传奇。成为美国航空技术的标志。即使到今天也只有美、俄、欧洲能造大型客机。其它的国家还有机会吗?先确立正确的科学观念、培养实用的技术人才再说吧。

      今天大家只记得采用成熟技术的波音747飞机,而那个采用太空技术的高级货“超音速运输机”项目,早已没人记得了。
      技术这种东西,重要的是好用,好赚钱,而不是为了好听,或听起来酷。
      就像当年何等火热的COM技术、ATL、网格计算、SOA等等,现在应该是冷门了吧?那今天的云计算、框计算,是否也会一样呢?让我们拭目以待。

故障浩劫

| | Comments (3) | TrackBacks (0)
      山东教育卫视有个《真实》节目(每晚19:32),这一段时间在讲近20年以来的世界空难。
      空难都是故障造成的,和我们平时工作中系统故障一样,但我们还好,顶多就是损失钱或声誉,而对航空界来说,故障就直接要了人的命。

      英国的一架BAC 1-11小型客机起飞后,机长解开安全带,喝咖啡,这时驾驶舱前窗突然脱落,强大的吸力直接把机长拉出了飞机!所幸脚被卡住,后被乘务员拉住,于是,机长 昏迷着在飞机外吹了20分钟的零下17度寒风,副驾驶还算冷静,开着敞篷飞机安全降落,降落后,由于后怕和对机长的悲伤,副驾驶都吓哭了。但奇迹是,这次 事故无人伤亡,机长居然活了下来,疗养了几个月后,他老人家又重新坐上了他心爱的飞机(要换我,早拉倒不干了)。
      这个事情教育我们:只要飞机还在空中,你最好还是老老实实的系好安全带,别耍酷。
      后来的调查发现,驾驶舱前窗的设计居然是从外往内固定,这样,飞行中,机舱内是高压,始终有力量推着前窗。而维修人员在维修这个螺丝老旧的前窗时,是目测选 新螺丝的,而且是在一个备用机棚,光线十分灰暗......可能很多人想不到飞机这种高科技玩意,是在一个多么脏乱的大棚里维修的,原因是航空公司为了节 省成本,让很多维修人员倒班,工棚当然不够用,而维修人员也是瞌睡连天,于是不再遵从规范(规范是查手册找螺丝,不是目测),于是前窗用了尺寸偏小的螺 丝,于是在空中前窗飞去,于是机长被吸,成为了最“拉风”的人......
      首先,航空公司混蛋,为了利润不折手段,加大维修人员的工作强度,这就 像某些IT公司,为了所谓业务,拼命压榨程序员,一天从9点到23点,一周从周一到周六,最后人员疲惫、故障百出。其次,设计人员笨蛋,窗户设计有缺陷, 细节疏漏,这种疏忽即使压力测试都不一定能发现(压力测试使用完好的飞机,不是换了螺丝的),所以,设计review很重要(记得叫上中中)。

      2002年,俄罗斯乌法市小学的优秀孩子坐图-154客机去西班牙参加一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活动,经过瑞士上空时,和一架货机相撞,乘客全部丧生,包括52个孩子!
      我和老婆看完那期的节目,两人都十分愤懑,并一致认为——瑞士空管局要负全部责任!
      瑞士空管局的人,由于晚上途经的飞机少,任务也少,居然一部分跑去吃宵夜,一个小伙子只好守着三个显示屏指挥飞机,一架飞机要降落了,他只好全神贯注,殊不 知另一个显示屏上,两架飞机就要相撞了!吃你个头的夜宵!空中几百条鲜活的生命,包括52个活蹦乱跳的孩子,他们身为空管,居然吃夜宵去了!?把任务都丢 给一个人。我对瑞士人谨慎细致的印象一落千丈。以后选航线,尽量远离瑞士。
      而且,飞机快要相撞时,德国的空管自动系统发出了报警(这时起码的系统功能),德国空管却不能给飞行员直接去电话,这是国际空管规则......我现在才深刻理解了“要遵守规范,但不能拘泥于规范”的意思。

      总之,感触良多,做工程师除了小心,还要耐心,多看几眼,多做点安全检查,虽然出不了人命,少coredump、少损失点钱,也是好的啊。

一定要省油

| | Comments (0) | TrackBacks (0)
      在克服了年初的TP400-D6发动机软件bug以后,A400M试飞成功。做为军用运输机,自身的耗油不能太多,否则做为使用者的后勤部门就要抓狂了。 在乌克兰的桨扇发动机研发完成以前,涡桨发动机是最省油的选择,虽然噪音大些,但运输机又不怕吵。TP400可是欧洲历史上研发的最大功率的涡桨发动机啊,所以我非常看好A400M。
       由于中国的要求而改名的波音787也首次试飞成功。07年底,波音号称首架787下线,但其实根本没完工,很多零件都是拿胶水(不知道什么牌子)粘在一起 的,完全是为了露个脸。毕竟采用了很多新的技术,发布时间自然容易延后,在这一点上,软件和飞机是一样的。那为什么要采用那么多新材料、新技术、新设计 呢?为了省20%的油。

       其实说来说去,油价越来越高的今天航空业现在就一个目标——省油。

       所以,一定要省油
      不断的省油
      不要买车
       买了也不要开......

       另外,炒菜的时候也少放点油,省省更健康   -_-b
      造的东西如果不庞大、不蛮力、不皮实——
      那就不叫俄国人。


帅气

| | Comments (0) | TrackBacks (0)

关于存档

This page is a archive of recent entries in the 钢铁力量 category.

风云时局 is the previous category.

红色帝国 is the next category.

Find recent content on the main index or look in the 存档 to find all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