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2010存档

斯大林疑心很重。

斯大林不相信任何人。
斯大林建起了劳改营。所有怀疑背叛斯大林的人,怀疑可能背叛斯大林的人,统统被关进了劳改营。


无数劳改营悄悄的在西伯利亚建立起来。


每天都会有火车从各地运来“劳改犯”。他们有的是军人、有的是教师、有的是医生,都穿着破烂的大衣,提着随身的小箱子(有人连这个都没有),顶着西伯利亚零下二十度的寒风,下了火车。
他们挤住在一排排的临时木屋里,木屋里摆满了上下铺,一个木屋住着上百人。
天不亮,他们醒来,在枪口下点名,进入劳动区劳动,或是挖坑、或是修路、或是砌墙、或是检修机械。
天黑了,他们再在枪口下点名,离开劳动区,回到小木屋,盖上锯末面塞成的硬邦邦的大被子。
每天的饭是发霉的黑面包和稀粥。
很多人累倒了,很多人病倒了,很多人通过死亡解脱了,但还有更多的人继续着这无边无际的苦难。

这些劳改营里还有儿童。有的是父亲被捕(比如布哈林的孩子),有的是母亲被捕,于是他们成为了孤儿,但孤儿是不被允许的,他们最终被送到那里,送到劳改营。

无数个劳改营里发生的事被完全封锁住了。不要说苏联以外的人不知道,即使苏联人,如果不是自己或熟人被捕,也不知道发生在那偏远角落的事。
劳改营成了一个个完全闭塞的孤岛,古拉格群岛。没有人出得去,也没人知道它在哪里......

世界发生着变化。
苏联开始了新一轮工业革命,以十年的时间跻身世界第二工业强国,无数的人们为这一变化而赞叹,他们看见了一个新崛起的国家,一个欣欣向荣的民族,但他们却不可能看到这亮丽光环下黑暗的群岛,和群岛上无数正受到非人虐待的“犯人”。


这些“伟大建设成就”背后的无数廉价、卑微的劳动力,依然不为人所知。

终于,解放的日子到了——苏联的大文豪马克西姆.高尔基来到了劳改营。
那可是高尔基啊!是那个被老板毒打依然刻苦读书,勇敢揭露黑暗、勇敢揭露压迫的高尔基,那个写了《在人间》《海燕》的善良的高尔基!
劳改营里的犯人开始激动, 开始祈祷,开始期盼他们的救世主。
但高尔基要来的消息已经通知到各个“单位”,劳改营的守卫警告了所有的犯人——不准对高尔基说任何实情,否则就不是劳改那么简单了。
日子到了,高尔基在一群克格勃的“陪同”下来到了劳改营,营地四处清扫的干干净净,守卫和领导们领着高尔基参观了所有打扮漂亮的地方。整个劳改营看上去就像个疗养院。偶有犯人和高尔基打个照面,也只是脱帽致意,犯人们什么也不说,只是一脸的凄苦与无助。
天色已晚。就在高尔基要离开时,一个劳改营里的孩子终于跑到高尔基面前,冒着生命危险,大胆向高尔基讲出了劳改营里发生的一切!
孩子不停的讲,不停的揭露,几个守卫满脸通红,似乎马上就要冲过去将他撕成碎片,但守卫毕竟不敢放肆,因为高尔基正聚精会神的听着。
听完后,高尔基吻了孩子,匆匆的离开了。

我们不知道那孩子后来的命运,没有一本历史书讲述他的故事。
历史书是书写“伟大事件”的,草民不在此列,那个幼小、可怜的生命更不在此列。

但是后来,高尔基没有写出真相。他不敢。

列宁曾说过,高尔基是“俄罗斯的良心”。
在那个时代,俄罗斯已经没有了良心。

又过去了十多年。

卫国战争爆发了。
一列列火车将物资和人员运往苏联东部。火车上不仅有难民和伤员,还有从敌人包围下突围而出的红军士兵,他们因为“可能叛国”而被勒令送往劳改营。
在一列火车上, 还有一个小伙子,他没有被俘过,也没被包围过,他是因为在书信中“怀疑斯大林”而被捕。


没有死在战场,却被自己人抓个正着。


小伙子来到劳改营,和所有人一样,开始了重复而高负荷的劳动。
他毕竟年轻,一天两碗稀粥不可能吃饱,于是他每天晚上都悄悄把发的250克黑面包缝在被褥里(如果不藏,会被每晚 例行搜查抓住,或是被别人偷走),等到第二天,劳动中途撑不住了,吃掉一半,午餐的时候,用剩下的一半黑面包檫干净喝完粥的碗。


那碗壁上沾的剩粥十分珍贵,它决定了小伙子能否活下去。


没有人知道这个小伙子的名字,也没人关心,这里是劳改营,人们只知道他的编号,852号。

“852号”在劳改营呆了7年。

“852号”从一个小伙子变成了一个衰弱的中年人,他皮肤紫黑,面容憔悴,成了半具骷髅。这一年,“852号”终于撑不住了,他患上了癌症。做为病人,他终于得到了治疗的许可,也获得了喘息的机会。
“852号”在医院里感受着这瞬间的解放,医院的草地、树木、喷泉都让他久久不能离开,他像个刚出生的孩童一样看着天空、白云,大口吸着青草的芳香。
他不害怕死亡,他已经享受过了这个世界,享受过了生命。
他静待着死神来带走自己。

死神没有带走“852号”,他没有死,他奇迹般的恢复了健康。

1953年,斯大林逝世。

“852号”被释放了,转而流放到了哈萨克斯坦。
不久,他回到了家乡,操起了旧业——数学物理老师。
但从释放那天起,“852号”就经常做噩梦,梦见自己还身在劳改营,在那一排排铁丝网的后面,冒着西伯利亚的严寒,拼命的干着重活。
“852号”开始失眠,也开始精神恍惚,他总觉得自己根本没有离开“古拉格群岛”。总觉得自己将永远被关押,即使死了,灵魂也不会离开劳改营......

在这可怕的想法中,“852号”挣扎着,痛哭着,祈祷着......

1961年到了。

“852号”把自己在劳改营发生的一切写成了一部小说,交给了出版社。
虽然二十年前由于自己写的信而入狱,“852号”现在却无所畏惧,他不再惧怕死亡,他静待着死亡的到来,就像当年自己身患癌症时那样。
交稿后的那天晚上,“852号”做了个梦,这次不再是噩梦,而是自己真实的事:他在劳改营锯木头时,曾看到一颗原木,上面居然长出了新芽。
那是伐倒后放了一年的原木,又摔成了几截,即使这样,它也发了新芽。


即使遭遇了巨大的苦难,这小小的生命也渴望活下去啊。

“852号”觉得自己又活了过来,他像个疲惫的孩子般,眼角挂着幸福的泪水,在母亲的怀抱里沉沉的睡去了。
他终于离开了古拉格群岛,终于自由了。
他不再是“852号”,他重获了他的名字——

索尔仁尼琴。


穿梭

| | Comments (0) | TrackBacks (0)

去年10月回家乡,从书柜上翻下来几本薄薄的英文小说,是97年读高二的时候在遵义买的。带回北京。昨晚看完了其中一本《布朗神父》,翻到最后一页时看到了一枚印章:

呵,当时是在西西弗书社买的,老书店都要盖章。我已经很久没有在盖章的书店里买书了,现在看着觉得好亲切。


这经典的印章,带我瞬间穿梭回了13年前。

那 天是感觉不舒服,就请假去了趟医院,查了没啥事儿,回家的路上经过西西弗,当然是趁机进去转一转——我自己都不记得高中去了多少趟西西弗,实在是不想再买 习题集,也不想买“闲书”,看着几本薄薄的英文册子,觉得真便宜真不错,就买了几本。回家后试着看,毕竟是原文,觉得太难了,于是放之书柜上。

一晃13年,光阴似箭。总算是看完了其中一本。


后山还是那个后山,西西弗还是那个西西弗。真不错。

putty加强

| | Comments (6) | TrackBacks (0)

重装系统以后改用putty,挺好用,就是没有tab(标签)功能,切换登录界面很麻烦。不过后来发现了一个好东东 Putty Connection Manager,可以提供tab功能(要装.net框架,否则报错)。



还有几个问题:putty里的蓝色太刺眼,看不清,需要调,最好RGB是100,100,200;

vim里查询时用的是黄色背景灰色字,根本看不清,




我在.vimrc里加了一行:


highlight Search term=standout ctermfg=0 ctermbg=3


改变高亮方式,一切ok了



=== tmux的分割线 ===

感谢KrzyCube和passenger的建议,现在我已经是“putty tab”加“tmux”混合作战:
不同的服务器登录用不同的putty tab,相同的tab内再用tmux。
切换比较方便了,又不用担心tab打开的太多。

btw:我把tmux的快捷键改成Ctrl-a,因为默认的Ctrl-n和vim的快捷键冲突了,参考

大纵深战役

| | Comments (0) | TrackBacks (0)

      图哈切夫斯基是上个世纪30年代的苏联元帅,曾为苏联早期的国 内战争出过力,功勋卓著,后来还主导提出了“大纵深作战”理论,和同时代英国的富勒、德国的古德里安一样,都是从不同方面倡导机械化作战方式的军事将领, 颇有远见。但斯大林的“大清洗”开始了,1937年6月10日,年仅44岁的图哈切夫斯基在内务部地下室里被枪决。苏联就是这样对待自己的军事天才的,就 是这样自毁长城的。

      之后,”大纵深作战”理论也被冷处 理。没有了优秀的指挥人才,苏联军队先是在苏芬战争中损失惨重,而后在德国的铁骑下一溃千里,亏得还有朱可夫在(如果图哈切夫斯基没死,估计也轮不到他出 场),总算靠堆人堆赢了。只可怜那上千万无辜战死的炮灰,如果不是指挥严重失误,他们应该还活着。

      我借这本书来看,完全是仰慕老元帅的远见卓识,也回望一下那段令人扼腕的惨痛历史。


      大纵深战役,不是小小的刺一下敌人,而是在敌人防线的正面(注意,正面),以150公里的宽度(瞧瞧这宽度),用大炮,航空兵攻击敌人,再以坦克、步兵全宽度全深度的突击(所谓纵深,也是120公里以上),一边突击,还要一边继续炮轰和航空兵轰炸,持续的、纵深的、大规模的杀伤敌人。有没有觉得很像德国人的闪电战?其实差不多,那个时代的机械化作战都这个样儿。

      图哈切夫斯基还反复强调,要攻击正面,而且是很宽的正面,不然达不到效果。拿重锤敲大砧板,他真是个典型的俄国熊。

      中国人是怎么打仗的?翻翻中国古代史,背水一战、奇袭、偷袭、半夜劫寨、两翼包抄、声东击西,基本都是在运动中攻击敌人的软肋,不是侧翼就是后方,如果敌人没有软肋,那就跟他耗,耗到他现出软肋,然后再打(敌疲我打)。很少从正面打的。感觉凡是中国古代名将,如果不来点儿计谋,不来点兵法,不来点花活,那就太不上档次了——两军正面对砍,那有啥意思?!这是东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孰优孰劣就不好说了。

      过去,欧洲人以小麦为主食,而小麦产量有限,所以欧洲人口密度不高,稀疏的人口带来了宽松的政治环境,所以欧洲很早就有共和制。

      古代,中国人以稻米为主食,这种精耕细作的植物产量较高,所以中国人口密度高,稠密的人口带来了上千年的封建帝王制。

      过去,印加人(南美)以玉米为主食,玉米的产量高的惊人,所以印加人的人口超级稠密,相对应的,他们采用的是高度集中的神权制。

      以上是布罗代尔的观点:食物改变了社会结构,食物创造了历史本身。

      西方人以肉食为主,所以西方人火气旺,大冬天也有穿着短裤的;身体强壮,女性生完孩子都不用坐月子(看那个德国女部长);精力充沛,整天开着船四处探险还把土著人的美洲占为己有,一副精力过剩、勇往直前、打了鸡血的状态。

      东方人以稻谷、青菜为主,所以东方人体质一般,要时刻防范“寒气如体”,性格也更静。我们中国人在这块地方一呆就是几千年,也没想着拓展殖民地、探索未知领域什么的。好不容易有个郑和,去了那么远,最后也就是传播了一下文化,交流了一下贸易??心善啊。

      以上是我的观点:食物改变了我们,食物决定了人本身。

      所以,大家还是少吃肯德基麦当劳,少喝可乐雪碧咖啡,多吃东方人自己的食物(青菜豆腐白米饭),多喝适合东方人的饮料(豆浆蜂蜜酸梅汤)。

      凡是讲解OS内核的书,我基本都是打90分,尤其是国内作者写的。毕竟国内做IT的大部分就是混口饭吃,有时间专研,有精力专研,而且肯专研底层技术的 人,本身就值得钦佩和鼓励。
      书里前几章讲linux内核的一些常用小组件(比如锁),其 中讲“内存屏障“的部分相当不错,来龙去脉讲得很清晰,帮我理清了一些以前混淆的概念。后面的几章里,“slub”分配器和“cfs调度”是内核较新的东 东,我重点看了看。其余讲内存和进程的和《情景分析》有所重复,没再细看。

      书偏贵,加上内容有些宽泛,所以,推荐借阅。购买就有点贵了。

      听冯大辉同学说, 现在国内原创技术类图书的出版不景气,因为购买者太少,成本都难收回来。确实,现在原创的技术文章更多的出现在博客和论坛上,买技术类图书的必要就不是很 大了。表面上看来,写书的人没了动力,出版业倒霉了,图书市场萎缩了,但实际上这样更好,更多的优秀技术文章在网络上免费共享了。免费的经验共享(不是盗版共享)会让一个行业更繁荣。

写了个httpd服务,测试性能。

用curl发200k的请求,回复也是200k的消息,调用20次curl,花了30秒。

这性能看上去很低,但我发现httpd的CPU消耗也很低,那是慢在哪里了?


于是自己写了个client端,一次send 200k的消息,再收200k,重复1000遍,发现超快,几秒就完成了,server端httpd消耗的CPU也高起来了,占到70%,看来不是我写的httpd的问题,压根就是curl启动慢,白耗时间。


curl不适合用来做性能测试,http_load更适合,但它不带body,所以我改了改http_load.c,加了个参数 -body ,后面跟body的大小(单位是KB),比如:

./http_load -p 5 -s 600 -body 100 url.list

意思是5个并发,跑600秒,body为100k大,跑完后显示QPS几百,够了。


我改动后的http_load.c代码在这里,diff在这里。body的大小不能超过200k,因为我的测试足够了。另外还把SO_SNDBUF开到了最大(rhel4上是128k),因为想把200k一次send出去,这样改最方便。

关于存档

This page is an archive of entries from 02 2010 listed from newest to oldest.

01 2010 is the previous archive.

03 2010 is the next archive.

Find recent content on the main index or look in the 存档 to find all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