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帝国》 第六章 黑与白

        斯大林死后,“三驾马车”:赫鲁晓夫、伏罗希洛夫、马林科夫开始对付共同的敌人——克格勃头子贝利亚。为此,赫鲁晓夫召回在国外当武官的朱可夫,利用他在 军队中一言九鼎的威信,带领部队抓捕了贝利亚并判了死刑。之后,赫鲁晓夫又排挤掉其他人,成为了继斯大林之后的苏联权利中心。

        1953年,设计T-54坦克的莫洛佐夫离开了下塔吉尔,到哈尔科夫组建了新的设计局,他留下的下塔吉尔设计局由另一位坦克设计天才卡尔采夫继续领头。卡尔采夫曾 负责将T-54改进为T-55,显然非常成功。同年,先前被解散的苏霍伊设计局重建,开始设计并制造了一大批新型战斗机,渐渐成为了米格设计局的强劲对 手。历史就是这么有趣,1953这一年苏联武器设计集团的两对“冤家”形成了:下塔吉尔——哈尔科夫、米格——苏霍伊。
        1954年,莫斯科红场阅 兵式上,苏联展示了最新的喷气式远程轰炸机——米亚-4(北约代号“野牛”),苏方故意让米亚-4绕着大圈几次通过红场,让西方记者误以为苏联已经大量装 备了这一高速轰炸机,美国人也果然吓了一跳。在当初设计装载核弹的远程轰炸机时,年轻的米亚西舍夫就与图波列夫观点冲突,图波列夫认为涡喷发动机航程短且 可靠性差,后来米亚-4果然故障频出,最后早早的退役了。不过,米亚-4本来就是用来震慑西方的,充场面的东西,无所谓。
        1955年,图-16轰炸机(北约代号“獾”)交付部队,航程六千公里,属于战术轰炸机(后来出口中国,成为“轰六”,至今还在服役)。
        1956年,图波列夫的经典之作图-95(北约代号“熊”,这个名字很俄国)开始服役,这架配有四个大功率涡浆发动机和对转螺旋桨的空中猛兽航程为一万四千公里, 如果从苏联本土出发可以打击地球上的任何地方,是名副其实的亚音速远程战略轰炸机,也是绝佳的核武器投放平台,外号“红色飞熊”(这个外号有点滑稽),服 役时间极长,一直到今年还在执行战略轰炸机值班任务,真可算老熊伏枥,志在千里。从那时起,苏联不再只是惧怕美国的核威慑,因为他自己也终于拥有了可靠的核攻 击力量。
        同一年,苏联第一款超音速战斗机米格-21(北约代号“鱼窝”)在苏联航空节上进行了表演,此后米格-21以其高超的机动性在局部战争中出尽风头,共被生产了超过五千架,是60年代苏联空军的主力机种(后出口中国,成为“歼七”)。

        1956年的苏共二十大上,赫鲁晓夫作了后来震惊世界的“秘密报告”,他揭发了斯大林时期的大清洗暴行,并批判了斯大林的个人崇拜。接着,赫鲁晓夫还停止了苏联国 内的政治镇压,释放了很多关押在劳改营的政治犯。在之前争夺总书记位置的时候,被赫鲁晓夫击败的政治对手们吓得要死,他们担心自己不是会被枪毙就是终身劳 役,但那时赫鲁晓夫对他们说:“不用害怕,斯大林时代已经结束了”,接着让自己的政治对手都安然退休。现在他说到做到,真的结束了斯大林时代。
        斯 大林在世时赫鲁晓夫天天在“慈父”的身边却不敢吭声,斯大林死后赫鲁晓夫才跳出来批判他,是不是显得有些小人呢?赫鲁晓夫自己对此有回答:斯大林死后的一 次政治局会议上,赫鲁晓夫正在讲述斯大林时代的残酷清洗和错误政策,突然收到了一张纸条,上面写着“那你当时在哪里?”,赫鲁晓夫并没有拍桌子大怒也没有 叫克格勃去追查“肇事者”,而只是大声问道:“谁写的字条?”,连问三遍,没人敢吭声,赫鲁晓夫叹了口气:“我们那时就和你们现在一样”。多么精辟的回 答!斯大林何等残暴,谁敢在他面前批评他呢?在他死后批评他同样是需要勇气的,批评赫鲁晓夫的人里面又有谁有这个勇气呢?
        赫鲁晓夫执政期间,苏联 知识分子从斯大林时代的政治恐怖中获得解放,他在任期间,苏联的政治气候空前宽松,索尔任尼琴的《古拉格群岛》得以公开出版。苏联逐渐变成一个“正常社 会”。赫鲁晓夫一次参加莫斯科美协成立三十周年的展览,当看到苏联现代派画家涅伊兹维斯内的一些“超现实作品”时,这个大老粗忍不住抱怨:“涅伊兹维斯内 同志,你知道我看你的作品有什么感受吗?那就是,你顺着马桶爬下去再往上抬头,这时有人坐下来,你看到的那玩意儿就是你的艺术!”(老实说,我看现代派的 绘画也有类似感觉)涅伊 兹维斯内当场与赫鲁晓夫吵了起来,赫鲁晓夫骂涅伊兹维斯内浪费了人民的血汗钱,做出了一堆臭狗屎都不如的东西,涅伊兹维斯内反驳赫鲁晓夫说他不懂艺术,对 艺术妄加评论,是美学界的文盲....两人炒得天昏地暗日月无光不可开交,最后还是赫鲁晓夫松了口,参观结束后还照样和画家握手告别。如果换作斯大林,涅 伊兹维斯内早就被扣上“人民公敌”的帽子拉去毙了。
        赫 鲁晓夫虽是个粗人,却也坦率,他曾和当时的美国副总统尼克松进行了“厨房辩论”,毫不隐讳的谈了他对两个国家不同制度的看法。他在联合国大会上拿皮鞋敲桌 子以提醒昏昏欲睡的代表们,成为当年的一段佳话。一米六六的赫鲁晓夫在会见一米九的古巴领袖卡斯特罗时互相拥抱,卡斯特罗就像在抱一头小熊,让人忍俊不 禁。不过老实说,比起斯大林,赫鲁晓夫确实还算可爱。
        与苏共二十大同年,波兰和匈牙利都爆发了反对苏联政策和苏联控制的运动,“老大哥”见小弟弟 们开始不听话了,直接就一棒子砸过去:苏军一个步兵师一个机械化师开进了布拉格,苏联坦克还和和游行的队伍发生了冲突,布拉格市民们用当年苏联人对付德国 坦克的“莫洛托夫鸡尾酒”(把装满酒精的瓶子插上布条点燃,抛向坦克后部的发动机进气口)反过来对付苏军坦克。历史就是这么滑稽。波匈事件之后,人们隐隐 看到了一个类似旧沙俄霸权主义的新苏联。
        赫鲁晓夫非常看重火箭技术的发展,苏联因此研制了R7洲际导弹,在同美国的核竞争中略胜一招。火箭技术还立下了另一个大功:1957年,苏联、也是人类的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红色阵营一片欢呼,深受刺激的美国人开始了登月计划。
        1959年赫鲁晓夫访问美国,提出主张东西方和解的“戴维营精神”,但可惜就在同年,美国U2侦察机飞入苏联领空被击落(两种说法,一说是被米格-19击落,一说 是被导弹击落),刚刚缓和的美苏关系又开始剑拔弩张。1962年苏联秘密在古巴部署战略核导弹,美国通过间谍卫星发现了这一阴谋,肯尼迪总统下令封锁古 巴,强行检查过往的苏联船只,美苏冲突一下子被推到了顶峰,核大战迫在眉睫,“世界末日”的恐慌开始迅速蔓延,美国很多城市出现了抢购,一个家庭妇女买了 成吨的洗衣粉,她大概以为核大战之后还有机会洗衣服。好在最后赫鲁晓夫主动低了头,通过美苏首脑热线和肯尼迪谈判,最终撤回了核导弹。战争危机终于化解。
        赫鲁晓夫信奉“导弹万能论”,所以苏联这一时期的主要科技工业力量都用在了火箭、导弹、核潜艇上,而像航母这样的武器“在导弹横行的时代,只不过是水上棺材”,直到古巴导弹危机,苏联才意识到核力量毕竟不能代替常规武装力量。
        苏 联虽然是世界领土最大的国家,但其领土近一半是冻土,剩下的一半也多为山脉、沼泽,加上气候复杂多变,难以发展种植业,只有在西部乌克兰一带土地肥沃适合 农耕,乌克兰也一直有着“粮仓”的美誉,可惜经过斯大林时期竭泽而渔的榨取,农业变得愈加脆弱,摇摇欲坠的撑着苏联畸形发达的重工业。出身农民的赫鲁晓夫 或许看出了这一点,他掌权时也进行了许多农业改革,访美期间他看到美国衣阿华州一望无际的玉米田,非常羡慕,就在苏联也开展了一场种植玉米的运动,可惜苏 联并不适合种植玉米,辛苦一场之后收效甚微,赫鲁晓夫也得了一个“玉米棒子”的戏称。结果虽然糟糕,但至少赫鲁晓夫振兴苏联农业的用意是对的,很可惜,以 后的苏联领导人没有一个能像他这样意识到苏联农业的危机——直到整个国家崩溃。

        1962年,卡尔采夫完成第一款独立设计的坦克T-62,该坦克装配有滑膛炮(这是世界坦克史上第一次使用滑膛炮而不是线膛炮)、红外夜视装备、椭圆型炮塔,后来也成为了苏军坦克主力和外贸的畅销武器,69年它还拜访过中苏边境的珍宝岛,最后被中国军队“热情招待”。1963年,莫洛佐夫打造的“划时代的坦克”T-64在赫鲁晓夫的强令下开始量产。在坦克设计阶段中莫洛佐夫一反苏联“渐进式”的路线,没有沿用任何已有的成熟技术,因为这款坦克的设计目标非常富有野心:必须是一种可以同时承担重型和中型坦克作战任务的“超级坦克”,性能要超过下塔吉尔的T-54/T-55/T-62以及当时所知道的全部东西方中型坦克,并且要确立别人在10年之内无法超越的技术优势。但越是先进高级的武器越脆弱,T-64在后来的战场中暴露了自动装弹机咬人、发动机寿命短等一系列问题,把苏军后勤部门折腾的焦头烂额。三年后,再也无法忍受T-64故障的苏联军方要求卡尔采夫对其进行改造,但曾经将T-54改为T-55的卡尔采夫也是个心高气傲的人,对“嚼别人剩的馍”毫无兴趣,他拿着军方给的“改造T-64”的资金,自顾自的开始秘密研发一种全新的坦克。

        1964年,一场政变把赫鲁晓夫推下了台。退休后的赫鲁晓夫每天依然准时早起去图书馆读书,每月依然按时缴纳党费,过上了一个普通老头的普通生活,他自己对待政敌的宽容态度最后回报在了自己身上。幸运的人。
        1971年,赫鲁晓夫去世,按照他的遗嘱,不愿葬在红场的墓地(因为那里有斯大林),而是葬在新圣女公墓,那里还安葬着普希金、契柯夫、果戈理、乌兰诺娃。赫鲁晓 夫生前还指定了自己的墓碑设计人——正是那位曾与他大吵一通的艺术家涅伊兹维斯内。涅伊兹维斯内接受了这一请求,唯一的条件是他得按自己的想法去做,别人 不得干涉。最后的赫鲁晓夫墓碑便是用黑白相间的大理石交错砌成,上层还有一个头部雕像,有人说这代表了赫鲁晓夫毁誉参半的一生,也有人说这代表了赫鲁晓夫 黑白分明的政治魄力....一代领袖的是非功过,就任人评说吧。

相关文章

分类

留言:

关于文章

This page contains a single entry by DongHao published on 01 12, 2008 12:41 PM.

《红色帝国》 第五章 铁幕 was the previous entry in this blog.

《红色帝国》 第七章 霸权 is the next entry in this blog.

Find recent content on the main index or look in the 存档 to find all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