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帝国》 第七章 霸权
赫鲁晓夫之后勃列日涅夫执掌苏联,这个长着一对浓密眉毛的新领导人也曾参加过卫国战争,性格平和,政策既不像斯大林那么强势,也不像赫鲁晓夫那么“冒
进”,他执政苏联的十八年(执政时间仅次于斯大林)是苏联历史里最为平静的十八年,国家经济和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苏联重工轻农的“倒挂式”体制并没
有改变,所以也有人讽刺勃烈日列夫是个“和稀泥”的:没有了大刀阔斧的改革自然也就没有了动荡和风险。
1962年中苏爆发珍宝岛事件,苏联的一辆T-62坦克被中国军队炸瘫在了冰冻的河中央,由于T-62包含了很多苏联的新军事技术,所以勃列日涅夫下令苏军务必夺 回坦克,但中国军队还是抢来了那辆T-62,根据对它的研究发展了自己的反坦克技术,使得陈兵中苏边境的上百万苏军和装甲部队一时竟不敢乱来。
1968年苏联50万大军入侵捷克斯洛伐克,原因和当年入侵匈牙利一样。勃烈日列夫的政策和斯大林、赫鲁晓夫虽然不同,但搞起霸权主义来和前两者无甚差别。整个七 十年代苏联在冷战中渐渐占据了主动,而美国被迫转为战略防御,最明显的就是从越南撤了军。这段时间,苏联嚣张跋扈而美国忍气吞声,昔日学习美国工业技术的 学生现在搞得老师头痛不已。
1971年,苏联装甲坦克总局的领导来到下塔吉尔,看看卡尔采夫同志的“改进”工作进展如何。测试“改进后的T-64”坦克性能时,他们发现这辆坦克除了与原来的T-64使用相同的125毫米火炮外,其它再无任何共同之处,分明就是一种全新的坦克!装甲坦克总局的领导当场气得破口大骂卡尔采夫,不过骂也没有用,反正新坦克也造好了,钱也花光了,新坦克的测试只有进行下去。测试结果显示,这种新型号的坦克不但拥有良好的作战性能,更拥有T-64所无法比拟的高可靠性。最后,该坦克正式获得了T-72的编号,并于73年开始量产,继T-34后的新一代传奇坦克诞生了。T-72从车底到炮塔总高2.13米,是世界主战坦克中最矮的,低矮的外形需要高超的设计技巧,也带来了良好的隐蔽性,T-72坦克出口了15个国家,共生产了两万辆,至今还是俄罗斯坦克部队的主力。
70年代,苏联空军淘汰了米格-21,开始装备米格-23战斗机(北约代号“鞭挞者”,米高扬主持设计)和米格-25截击机(北约代号“狐蝠”,格列维奇主持设计),这两种飞机都是米格设计局的杰作。1976年,苏联飞行员别连科驾 驶米格-25叛逃日本,西方技术人员把米格-25大切八块的研究了一番,他们非常惊讶这架能飞三倍音速的飞机竟没有多少铝合金,基本是由沉甸甸的钢焊接而 成的!可见格列维奇的设计水平之高、苏联的金属加工技术之强。米格-23的故事更加出彩:1989年,一架米格-23在飞行中报告发动机故障,飞行员不得 不跳伞,结果这架飞机居然又莫名其妙恢复了正常,“自由自在”的穿越了波兰边境到达了比利时,直到油料耗尽才坠落,由于是“滑翔”,落地后飞机几乎没有什 么损伤,后来负责拆卸这架米格-23的比利时机务人员说,这是一架“只要两个人、几把扳手和一把螺丝刀就可以拆卸的飞机”,这是对米格飞机简洁牢固的机械 设计的最高赞扬。
从T-34到T-72,从米格-15到米格-25,从AK-47到单兵火箭筒(最早由苏联发明),苏联武器一直是“简单可靠”的 代名词。苏德战争中苏联的胜利取决于足够数量的简单(甚至是简陋)的坦克,从此苏联对兵器设计就多了一条“成本低廉”的要求,这一方面是吸取历史经验,另 一方面也是因为苏联本身的工业资源不如西方,为了维持武器的数量优势不得不如此。这种“极简主义”的设计思想是苏联对兵器设计史的一大贡献。
不过米格在轻型战斗机的道路上走得太远了,轻型战斗机航程短(米格-25最长留空时间只有40分钟)、载弹少、功能单一,已经渐渐不适合未来空战的需要。80年代末苏-27重型战斗机诞生,苏霍伊设计局凭此一役扭转了乾坤,从此苏霍伊的名气开始压过米格,直到今天。
1977年,苏联的台风级核潜艇开始建造,后于80年完工,这个长171米,排水量超过两万吨的水底怪兽是苏联也是人类制造的最大的潜艇,苏联从此拥有了陆上、天空、海底全方位的核武器平台,冷战的触脚终于延伸到了地球的所有角落。
1979年11月9日,一支苏联特种兵部队秘密乘坐安-12和安-22运输机进入阿富汗首都喀布尔,打死了时任阿富汗总统的阿明,控制了喀布尔,接着大批苏军越过 国境线进入阿富汗——苏联开始入侵阿富汗。如果说之前入侵波兰、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是“红色家庭内部问题”的话,那入侵阿富汗就是彻头彻尾的侵略了。一 个以“解放全人类”为己任的大国却向一个贫弱的伊斯兰国家大动干戈,实在是讽刺,更讽刺的是,整整十年,苏联都没能完全控制阿富汗,相反,每年还要因此损 失大量的人员和物资。那时的苏联流传着一个笑话:“如果你是外交官,你可以一直在国外;如果你是科学家,你可以每年出一次国;如果你是运动员,你可以四年 出一次国; 如果你是军人,你要12年才能出一次国”(44年卫国战争反攻,56年入侵匈牙利,68年入侵捷克斯洛伐克,79年入侵阿富汗)。
当 然,阿富汗之所以能顽抗到底,并不是因为苏联发动的是“不义之战”,因为正不正义是个道德问题,而能不能控制阿富汗是个军事问题,不能混为一谈。如果“不 义之战”就一定失败,为什么二十三年后美国入侵阿富汗就成功了?难道美国人打仗就正义了?阿富汗的长久抵抗,归功于当时美国在背后的支持,那时本.拉登是 抗苏斗争中的积极分子,美国同样也在援助他,还派去军事人员对他们进行训练。如果不是美国人在后面撑腰,阿富汗地方武装不可能与一个那么强大的军事帝国周 旋这么久。后来,美国一手栽培的本.拉登成了袭击美帝的主力,历史,又是一个讽刺。
1982年,勃列日涅夫逝世,其继任者安德罗波夫、契尔年科也陆续逝世,在82-84三年里,苏联先后逝世了三任领导人。
1962年中苏爆发珍宝岛事件,苏联的一辆T-62坦克被中国军队炸瘫在了冰冻的河中央,由于T-62包含了很多苏联的新军事技术,所以勃列日涅夫下令苏军务必夺 回坦克,但中国军队还是抢来了那辆T-62,根据对它的研究发展了自己的反坦克技术,使得陈兵中苏边境的上百万苏军和装甲部队一时竟不敢乱来。
1968年苏联50万大军入侵捷克斯洛伐克,原因和当年入侵匈牙利一样。勃烈日列夫的政策和斯大林、赫鲁晓夫虽然不同,但搞起霸权主义来和前两者无甚差别。整个七 十年代苏联在冷战中渐渐占据了主动,而美国被迫转为战略防御,最明显的就是从越南撤了军。这段时间,苏联嚣张跋扈而美国忍气吞声,昔日学习美国工业技术的 学生现在搞得老师头痛不已。
1971年,苏联装甲坦克总局的领导来到下塔吉尔,看看卡尔采夫同志的“改进”工作进展如何。测试“改进后的T-64”坦克性能时,他们发现这辆坦克除了与原来的T-64使用相同的125毫米火炮外,其它再无任何共同之处,分明就是一种全新的坦克!装甲坦克总局的领导当场气得破口大骂卡尔采夫,不过骂也没有用,反正新坦克也造好了,钱也花光了,新坦克的测试只有进行下去。测试结果显示,这种新型号的坦克不但拥有良好的作战性能,更拥有T-64所无法比拟的高可靠性。最后,该坦克正式获得了T-72的编号,并于73年开始量产,继T-34后的新一代传奇坦克诞生了。T-72从车底到炮塔总高2.13米,是世界主战坦克中最矮的,低矮的外形需要高超的设计技巧,也带来了良好的隐蔽性,T-72坦克出口了15个国家,共生产了两万辆,至今还是俄罗斯坦克部队的主力。
70年代,苏联空军淘汰了米格-21,开始装备米格-23战斗机(北约代号“鞭挞者”,米高扬主持设计)和米格-25截击机(北约代号“狐蝠”,格列维奇主持设计),这两种飞机都是米格设计局的杰作。1976年,苏联飞行员别连科驾 驶米格-25叛逃日本,西方技术人员把米格-25大切八块的研究了一番,他们非常惊讶这架能飞三倍音速的飞机竟没有多少铝合金,基本是由沉甸甸的钢焊接而 成的!可见格列维奇的设计水平之高、苏联的金属加工技术之强。米格-23的故事更加出彩:1989年,一架米格-23在飞行中报告发动机故障,飞行员不得 不跳伞,结果这架飞机居然又莫名其妙恢复了正常,“自由自在”的穿越了波兰边境到达了比利时,直到油料耗尽才坠落,由于是“滑翔”,落地后飞机几乎没有什 么损伤,后来负责拆卸这架米格-23的比利时机务人员说,这是一架“只要两个人、几把扳手和一把螺丝刀就可以拆卸的飞机”,这是对米格飞机简洁牢固的机械 设计的最高赞扬。
从T-34到T-72,从米格-15到米格-25,从AK-47到单兵火箭筒(最早由苏联发明),苏联武器一直是“简单可靠”的 代名词。苏德战争中苏联的胜利取决于足够数量的简单(甚至是简陋)的坦克,从此苏联对兵器设计就多了一条“成本低廉”的要求,这一方面是吸取历史经验,另 一方面也是因为苏联本身的工业资源不如西方,为了维持武器的数量优势不得不如此。这种“极简主义”的设计思想是苏联对兵器设计史的一大贡献。
不过米格在轻型战斗机的道路上走得太远了,轻型战斗机航程短(米格-25最长留空时间只有40分钟)、载弹少、功能单一,已经渐渐不适合未来空战的需要。80年代末苏-27重型战斗机诞生,苏霍伊设计局凭此一役扭转了乾坤,从此苏霍伊的名气开始压过米格,直到今天。
1977年,苏联的台风级核潜艇开始建造,后于80年完工,这个长171米,排水量超过两万吨的水底怪兽是苏联也是人类制造的最大的潜艇,苏联从此拥有了陆上、天空、海底全方位的核武器平台,冷战的触脚终于延伸到了地球的所有角落。
1979年11月9日,一支苏联特种兵部队秘密乘坐安-12和安-22运输机进入阿富汗首都喀布尔,打死了时任阿富汗总统的阿明,控制了喀布尔,接着大批苏军越过 国境线进入阿富汗——苏联开始入侵阿富汗。如果说之前入侵波兰、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是“红色家庭内部问题”的话,那入侵阿富汗就是彻头彻尾的侵略了。一 个以“解放全人类”为己任的大国却向一个贫弱的伊斯兰国家大动干戈,实在是讽刺,更讽刺的是,整整十年,苏联都没能完全控制阿富汗,相反,每年还要因此损 失大量的人员和物资。那时的苏联流传着一个笑话:“如果你是外交官,你可以一直在国外;如果你是科学家,你可以每年出一次国;如果你是运动员,你可以四年 出一次国; 如果你是军人,你要12年才能出一次国”(44年卫国战争反攻,56年入侵匈牙利,68年入侵捷克斯洛伐克,79年入侵阿富汗)。
当 然,阿富汗之所以能顽抗到底,并不是因为苏联发动的是“不义之战”,因为正不正义是个道德问题,而能不能控制阿富汗是个军事问题,不能混为一谈。如果“不 义之战”就一定失败,为什么二十三年后美国入侵阿富汗就成功了?难道美国人打仗就正义了?阿富汗的长久抵抗,归功于当时美国在背后的支持,那时本.拉登是 抗苏斗争中的积极分子,美国同样也在援助他,还派去军事人员对他们进行训练。如果不是美国人在后面撑腰,阿富汗地方武装不可能与一个那么强大的军事帝国周 旋这么久。后来,美国一手栽培的本.拉登成了袭击美帝的主力,历史,又是一个讽刺。
1982年,勃列日涅夫逝世,其继任者安德罗波夫、契尔年科也陆续逝世,在82-84三年里,苏联先后逝世了三任领导人。
相关文章
- 冲突世界 - 06 02, 2008
- 《红色帝国》 后记 - 01 16, 2008
- 《红色帝国》 第八章 崩溃 - 01 16, 2008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