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沉浮: 01 2007存档
曾经有个很著名的讽刺白痴皇帝的历史故事:全国饥荒,大臣奏报皇帝,说百姓没饭吃了已经开始吃树皮,皇帝奇怪的问:没饭吃,为什么不喝肉粥呢?
这位想象力丰富的帝王便是晋王朝的第二任和第四任帝司马衷。一个人怎么能同时当两任皇帝?那是因为中间他曾被“篡位”过,幸而又被大臣“反正”,所以史书上给他算成是两任。这在历史上确不多见。
开头的那个故事被史书认为是“司马衷是个白痴”的明证,但这位轻度弱智的仁兄倒并不是笨得一塌糊涂。一次在动乱中,司马衷被皇太弟司马颖的部队追击,随从逃散一空,只大臣嵇绍忠心护架,叛军抓住嵇绍就要砍杀,司马衷呼叫:“他是忠臣,不要杀!”,但嵇绍还是被杀。回邺城后,左右要给司马衷洗衣服,他却说:“上面有嵇绍的血,不要洗掉。”
我不觉得司马衷是个特别差劲的皇帝,他至少能分辨谁是忠臣,已经比历史上很多皇帝要好很多。疑问百姓为什么不喝肉粥,我更愿意理解为他从小深居宫廷不了解民间状况,而不是他脑子有问题。如果在和平时期,司马衷这种憨厚人配上几个辅政大臣,完全可以治理天下、怀柔海内——像汉文帝刘恒那样;可惜他正处在“八王之乱”的晋朝中期,当然莫奈何,还被各“勤王”之师抢来夺去,堂堂帝王确流离失所,又怎么安心治理国家?如果变乱是他造成,那倒可以说他自作自受,但这些变乱实在和他没什么直接关系,盖晋王朝本身是篡位得来(而非征战),根基天生不稳,除非曹操、司马懿这类人物,不然根本压不住局面。
还有一次,在战乱中,司马衷带着十几个随从人员逃窜,由于逃得仓惶,没有带路费和粮食,幸好有个随从带了三千钱,司马衷便用诏书向他借用,靠这三千钱买饭吃。没有碗,所以买来的饭放在瓦盆里,司马衷就拿着瓦盆吃。这简直像一出喜剧,一出黑色喜剧,但它不是,这是一段真实的历史。司马衷在这次逃亡的途中经过晋王朝祖坟时,在墓前叩拜,哭泣流泪。这实在不像一个白痴的行为,大约他想到自己不能守住祖宗基业,上不能治国,下不能保身,如此悲凄,故而忍不住痛哭。
生不逢时,还被历史认为是个“白痴“,司马衷不是白痴,他只是乱世之中的一个可怜人。
这位想象力丰富的帝王便是晋王朝的第二任和第四任帝司马衷。一个人怎么能同时当两任皇帝?那是因为中间他曾被“篡位”过,幸而又被大臣“反正”,所以史书上给他算成是两任。这在历史上确不多见。
开头的那个故事被史书认为是“司马衷是个白痴”的明证,但这位轻度弱智的仁兄倒并不是笨得一塌糊涂。一次在动乱中,司马衷被皇太弟司马颖的部队追击,随从逃散一空,只大臣嵇绍忠心护架,叛军抓住嵇绍就要砍杀,司马衷呼叫:“他是忠臣,不要杀!”,但嵇绍还是被杀。回邺城后,左右要给司马衷洗衣服,他却说:“上面有嵇绍的血,不要洗掉。”
我不觉得司马衷是个特别差劲的皇帝,他至少能分辨谁是忠臣,已经比历史上很多皇帝要好很多。疑问百姓为什么不喝肉粥,我更愿意理解为他从小深居宫廷不了解民间状况,而不是他脑子有问题。如果在和平时期,司马衷这种憨厚人配上几个辅政大臣,完全可以治理天下、怀柔海内——像汉文帝刘恒那样;可惜他正处在“八王之乱”的晋朝中期,当然莫奈何,还被各“勤王”之师抢来夺去,堂堂帝王确流离失所,又怎么安心治理国家?如果变乱是他造成,那倒可以说他自作自受,但这些变乱实在和他没什么直接关系,盖晋王朝本身是篡位得来(而非征战),根基天生不稳,除非曹操、司马懿这类人物,不然根本压不住局面。
还有一次,在战乱中,司马衷带着十几个随从人员逃窜,由于逃得仓惶,没有带路费和粮食,幸好有个随从带了三千钱,司马衷便用诏书向他借用,靠这三千钱买饭吃。没有碗,所以买来的饭放在瓦盆里,司马衷就拿着瓦盆吃。这简直像一出喜剧,一出黑色喜剧,但它不是,这是一段真实的历史。司马衷在这次逃亡的途中经过晋王朝祖坟时,在墓前叩拜,哭泣流泪。这实在不像一个白痴的行为,大约他想到自己不能守住祖宗基业,上不能治国,下不能保身,如此悲凄,故而忍不住痛哭。
生不逢时,还被历史认为是个“白痴“,司马衷不是白痴,他只是乱世之中的一个可怜人。
上次看到西汉末年刘秀打天下的时候,总感觉他的部下不是很强,几个文官只偶尔提提意见(大多无关痛痒),几个将军只是能砍能杀,都没什么谋略,而且还相当野蛮,比如吴汉血洗成都,这种人物在刘秀那里还算不错的。一个东汉创业史颇为枯燥。但三国史就精彩得多,高手层出不穷,先不说曹操、周瑜、诸葛亮这些顶尖高手,光魏延、姜维、司马昭、张昭这些不那么显眼的人,做事都十分细致巧妙。英雄人物如此之多,遂使天下三分。
这是我的错觉?还是三国人物确实非凡?合理的解释是:统治者励精图治,所以分裂时间长,而天下大乱的时间越长,英雄们才越有用武之地。例子就是:东吴帝国到了后期,都感叹良将太少,其实是因为头头们自己差劲,肉眼不识英雄,否则为什么独司马昭手下有钟会、邓艾?
记得我同学以前看电视剧《三国演义》,看到司马懿就破口大骂(看电视看得这么投入,也算古今第一人了)。看完正史,发觉自己还是很欣赏司马懿的,能和诸葛亮打成平手,人生一大快事,而且子孙更是青出于蓝甚于蓝,直到扳倒曹魏,建立晋朝。
史书和小说最大的不同就是它不偏不倚,几乎不带感情色彩,够公道。《资治通鉴》就是一部“相砍书”,既然是互相乱砍,就只分英雄和脓包,又何分好人坏人?
这是我的错觉?还是三国人物确实非凡?合理的解释是:统治者励精图治,所以分裂时间长,而天下大乱的时间越长,英雄们才越有用武之地。例子就是:东吴帝国到了后期,都感叹良将太少,其实是因为头头们自己差劲,肉眼不识英雄,否则为什么独司马昭手下有钟会、邓艾?
记得我同学以前看电视剧《三国演义》,看到司马懿就破口大骂(看电视看得这么投入,也算古今第一人了)。看完正史,发觉自己还是很欣赏司马懿的,能和诸葛亮打成平手,人生一大快事,而且子孙更是青出于蓝甚于蓝,直到扳倒曹魏,建立晋朝。
史书和小说最大的不同就是它不偏不倚,几乎不带感情色彩,够公道。《资治通鉴》就是一部“相砍书”,既然是互相乱砍,就只分英雄和脓包,又何分好人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