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帝国》 第三章 钢
“列宁”是笔名,俄语意思是“勒拿河上的人”,列宁的领导风格也像勒拿河一样,包容而灵活:在苏俄最艰难的几年里,他和托洛茨基、布哈林等人发生过很多次争论,但都仅限于政治分歧,争吵结束后他们仍然是战友;新经济政策的宽松也体现了列宁施政上的灵活。
斯大林也有笔名——“柯巴”,意思是“钢”,一种极为坚硬的金属。
列 宁逝世后,斯大林通过一系列明争暗斗将加米涅夫、季诺维也夫、布哈林、托洛茨基等人统统挤出了权利中心,成为了苏联的唯一最高领导人。1925年,斯大林 放弃新经济政策,开始了“农业集体化”:农民没有私产,全部归合作社即国家所有。这一政策被富农拒绝,很多村庄发生了暴动,斯大林竟然派出内务部(就是以 前的“契卡”,后来的“克格勃”)军队予以镇压,这一残酷的做法引起了布哈林等政治局很多人的反对,甚至包括斯大林的妻子。但柯巴就是柯巴,布哈林等一批 俄国革命的功臣被枪毙,连高层的反对声音都被掐断。不管是签订布列斯特和约还是推行新经济政策,列宁对待反对声音一直都是激烈争论、耐心说服,但斯大林显 然没有如此的耐心,他的方法简单到了极点——从肉体上直接消灭反对者。
1927年,苏联开始第一个五年计划,在主席台上挂着大幅的苏联地图,报告 人每提到一项建设工程,在地图上相应的地点就会亮起一盏小灯。等到报告结束时,苏联地图上已经布满了五颜六色的灯光,一千多个亮点闪烁着,昔日“蛮国”不 仅要复苏,还要力图成为工业巨头!农业集体化政策积累的大量粮食开始不断出口换回机器、厂房、工业原料,贫瘠的土地上出现了一座座矿山、工厂、水电站,机 器的轰鸣代替了荒野的蟋蟀声,滚滚的的浓烟代替了凛冽的寒风,苏联开始了大踏步的工业建设。红十月拖拉机厂、第聂伯河水电站等大型工业项目在第一个五年计 划内完成,苏联开始从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变。
1937年,第二个五年计划完成,苏联的工业生产总值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至此,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已经被彻底抛弃,苏联走上了一条高度集中式的重工业发展道路,一条不归路。
在 苏联的工业大建设时期,由于受1929年经济大萧条影响,10万美国技术工人移民苏联,他们的到来,不仅提供了高价值的劳动力,也带来了先进的新技术,使 得苏联早期工业带上了美利坚的烙印。最明显的例子便是美国工程师沃尔特·克里斯蒂设计的用于坦克的大直径负重轮弹簧悬挂系统,在美国被冷遇,却被苏联在 1931年买了两辆“T3克里斯蒂”坦克,开始津津有味的模仿研究。30年代的BT系列快速坦克,卫国战争中的T-34,乃至战后的T-55、T-62, 都是使用“克里斯蒂式”悬挂,苏联坦克将这一设计用了整整三十年。那时谁能想到:专心学习美国工业技术的“好学生”苏联会在二十年后和美国争夺世界霸权, 成为美利坚的一块心病。
与工业建设同步进行的是斯大林的“大清洗”。斯大林参加革命期间曾五次遭叛徒出卖流放西伯利亚,险些丧命,从此变 得更加多疑,他掌权后,感到列宁还健在的老战友们威望很高会威胁到自己,于是先是在政治局,再在军队,最后在整个国家开始“肃反”,实际上是要清除所有对 自己有潜在威胁的“老革命”,这一肃反运动最后演变成了苏联历史上的一场灾难:数百万无辜的人被捕、被流放甚至被枪毙,很多人的亲戚朋友同事在一夜之间 “消失”,从此再不见踪影,无数的“政治犯”和他们的家人被关入劳改营(布哈林被枪毙后,他的妻子和孩子就被关进了劳改营)....劳改营里的生活极为悲 惨“在劳改营中,穿死人身上扒下的衣物,吃垃圾堆里捡来的食物,不断地唾骂自己揭发他人,最后依然劳苦冻饿而死,死无葬身之地”。
贫苦出生的作家高尔基,曾被列宁称为“俄罗斯的良心”,他在30年代为了“反驳西方对苏联的污蔑“,“参观”了苏联的劳改营。劳改营的头头们接到提前通知 早已做好准备,把劳改营打扮的像个花园,高尔基“参观”完后准备离开时,一个被关押的可怜囚犯不顾危险将真相告诉了高尔基。但是,面对斯大林的强权,高尔 基最终也没敢向世人揭露劳改营里的黑暗。可见在那一段人人自危的时代,俄罗斯已经没有了良心。
所幸人类还有良知,这一切都被勇敢的索尔任尼琴写在了《古拉格群岛》一书中,历史终于没有被彻底的遮盖。
肃反运动最可怕的时候,某天,斯大林和几位政治局委员在后花园休息,为哪颗是天狼星争论起来。有人建议给天文台打电话问问清楚,不料经过大清洗,天文台只剩下了克格勃派去的值班军官。 于是赶忙去一位软禁在家的老专家的家中咨询,老专家半夜见到克格勃的车子出现,以为自己大限已到,为免受辱,当场自杀。折腾了半宿克格勃军官才打听清楚,连忙打电话到克里姆林 宫。接电话的人说道:不必要知道了,斯大林同志早睡觉了。这个令人齿寒的故事其真实性已不可考,但从《古拉格群岛》里的事例比照来看,真实的肃反恐怖比起这个故事有过之而无不及。
苏 联著名的将军图哈切夫斯基元帅,是红军机械化理论的创始人,其机械化作战思想比法国的戴高乐、德国的古德里安实践得更早,但因为他是列宁时代的“重丞”又 掌握着部分军队,所以被无情的“清洗”掉了,同时被清洗的还有军队中的很多高中层干部,斯大林这一自毁长城的做法直接削弱了红军的指挥作战能力,并为后来 的历史悲剧开了一个头。
1935年法国著名作家罗曼罗兰访问苏联,他带着对美好新社会的憧憬而来,却失望而归,苏联远不是他说想象的那个 “人人平等”的理想国,个人崇拜、权利集中、高压政策乃至官僚主义(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的小说《动物农庄》是当时苏联政治最辛辣的讽刺),这些现象让理 想主义的罗曼罗兰感到很痛心。他把访苏期间的见闻心得都写在了《莫斯科日记》里,但作家毕竟还是坚信——随着苏联的发展那些负面现象会很快消失,所以为了 不让自己的文章被反苏力量利用来攻击苏联,罗曼罗兰封存了自己的书,要求在50年后才能发表。
斯大林也有笔名——“柯巴”,意思是“钢”,一种极为坚硬的金属。
列 宁逝世后,斯大林通过一系列明争暗斗将加米涅夫、季诺维也夫、布哈林、托洛茨基等人统统挤出了权利中心,成为了苏联的唯一最高领导人。1925年,斯大林 放弃新经济政策,开始了“农业集体化”:农民没有私产,全部归合作社即国家所有。这一政策被富农拒绝,很多村庄发生了暴动,斯大林竟然派出内务部(就是以 前的“契卡”,后来的“克格勃”)军队予以镇压,这一残酷的做法引起了布哈林等政治局很多人的反对,甚至包括斯大林的妻子。但柯巴就是柯巴,布哈林等一批 俄国革命的功臣被枪毙,连高层的反对声音都被掐断。不管是签订布列斯特和约还是推行新经济政策,列宁对待反对声音一直都是激烈争论、耐心说服,但斯大林显 然没有如此的耐心,他的方法简单到了极点——从肉体上直接消灭反对者。
1927年,苏联开始第一个五年计划,在主席台上挂着大幅的苏联地图,报告 人每提到一项建设工程,在地图上相应的地点就会亮起一盏小灯。等到报告结束时,苏联地图上已经布满了五颜六色的灯光,一千多个亮点闪烁着,昔日“蛮国”不 仅要复苏,还要力图成为工业巨头!农业集体化政策积累的大量粮食开始不断出口换回机器、厂房、工业原料,贫瘠的土地上出现了一座座矿山、工厂、水电站,机 器的轰鸣代替了荒野的蟋蟀声,滚滚的的浓烟代替了凛冽的寒风,苏联开始了大踏步的工业建设。红十月拖拉机厂、第聂伯河水电站等大型工业项目在第一个五年计 划内完成,苏联开始从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变。
1937年,第二个五年计划完成,苏联的工业生产总值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至此,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已经被彻底抛弃,苏联走上了一条高度集中式的重工业发展道路,一条不归路。
在 苏联的工业大建设时期,由于受1929年经济大萧条影响,10万美国技术工人移民苏联,他们的到来,不仅提供了高价值的劳动力,也带来了先进的新技术,使 得苏联早期工业带上了美利坚的烙印。最明显的例子便是美国工程师沃尔特·克里斯蒂设计的用于坦克的大直径负重轮弹簧悬挂系统,在美国被冷遇,却被苏联在 1931年买了两辆“T3克里斯蒂”坦克,开始津津有味的模仿研究。30年代的BT系列快速坦克,卫国战争中的T-34,乃至战后的T-55、T-62, 都是使用“克里斯蒂式”悬挂,苏联坦克将这一设计用了整整三十年。那时谁能想到:专心学习美国工业技术的“好学生”苏联会在二十年后和美国争夺世界霸权, 成为美利坚的一块心病。
与工业建设同步进行的是斯大林的“大清洗”。斯大林参加革命期间曾五次遭叛徒出卖流放西伯利亚,险些丧命,从此变 得更加多疑,他掌权后,感到列宁还健在的老战友们威望很高会威胁到自己,于是先是在政治局,再在军队,最后在整个国家开始“肃反”,实际上是要清除所有对 自己有潜在威胁的“老革命”,这一肃反运动最后演变成了苏联历史上的一场灾难:数百万无辜的人被捕、被流放甚至被枪毙,很多人的亲戚朋友同事在一夜之间 “消失”,从此再不见踪影,无数的“政治犯”和他们的家人被关入劳改营(布哈林被枪毙后,他的妻子和孩子就被关进了劳改营)....劳改营里的生活极为悲 惨“在劳改营中,穿死人身上扒下的衣物,吃垃圾堆里捡来的食物,不断地唾骂自己揭发他人,最后依然劳苦冻饿而死,死无葬身之地”。
贫苦出生的作家高尔基,曾被列宁称为“俄罗斯的良心”,他在30年代为了“反驳西方对苏联的污蔑“,“参观”了苏联的劳改营。劳改营的头头们接到提前通知 早已做好准备,把劳改营打扮的像个花园,高尔基“参观”完后准备离开时,一个被关押的可怜囚犯不顾危险将真相告诉了高尔基。但是,面对斯大林的强权,高尔 基最终也没敢向世人揭露劳改营里的黑暗。可见在那一段人人自危的时代,俄罗斯已经没有了良心。
所幸人类还有良知,这一切都被勇敢的索尔任尼琴写在了《古拉格群岛》一书中,历史终于没有被彻底的遮盖。
肃反运动最可怕的时候,某天,斯大林和几位政治局委员在后花园休息,为哪颗是天狼星争论起来。有人建议给天文台打电话问问清楚,不料经过大清洗,天文台只剩下了克格勃派去的值班军官。 于是赶忙去一位软禁在家的老专家的家中咨询,老专家半夜见到克格勃的车子出现,以为自己大限已到,为免受辱,当场自杀。折腾了半宿克格勃军官才打听清楚,连忙打电话到克里姆林 宫。接电话的人说道:不必要知道了,斯大林同志早睡觉了。这个令人齿寒的故事其真实性已不可考,但从《古拉格群岛》里的事例比照来看,真实的肃反恐怖比起这个故事有过之而无不及。
苏 联著名的将军图哈切夫斯基元帅,是红军机械化理论的创始人,其机械化作战思想比法国的戴高乐、德国的古德里安实践得更早,但因为他是列宁时代的“重丞”又 掌握着部分军队,所以被无情的“清洗”掉了,同时被清洗的还有军队中的很多高中层干部,斯大林这一自毁长城的做法直接削弱了红军的指挥作战能力,并为后来 的历史悲剧开了一个头。
1935年法国著名作家罗曼罗兰访问苏联,他带着对美好新社会的憧憬而来,却失望而归,苏联远不是他说想象的那个 “人人平等”的理想国,个人崇拜、权利集中、高压政策乃至官僚主义(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的小说《动物农庄》是当时苏联政治最辛辣的讽刺),这些现象让理 想主义的罗曼罗兰感到很痛心。他把访苏期间的见闻心得都写在了《莫斯科日记》里,但作家毕竟还是坚信——随着苏联的发展那些负面现象会很快消失,所以为了 不让自己的文章被反苏力量利用来攻击苏联,罗曼罗兰封存了自己的书,要求在50年后才能发表。
相关文章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