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2007存档

药物的效果

| | Comments (0) | TrackBacks (0)
donghao:这几天有点咳嗽
同事:慢性咽炎吧,吃点“头孢”吧,前几天我咳就吃的这个,效果不错
donghao:但你还在咳啊
同事:是啊,但咳的声音好听多了

“尖嘴爹”

| | Comments (1) | TrackBacks (0)
        今天偶然听到“尖嘴钳”这个词,一听到就想起了过去家里的那把:暗红色胶套、细长的钳嘴、其中一边还有个小缺口。这个尖嘴钳常放在老爸的工具盒里面,当 然,我也喜欢乱倒腾东西,所以常常也会去盒子里翻。那个盒子和它里面琳琅满目的螺丝、钉子、钳子等可是有历史的,据江湖传说,老爸还在住集体宿舍的时候, 每天早起就开始在工具盒里面翻他的宝贝,经常把一个宿舍的其他同事吵醒....看来我喜欢翻也是遗传的原因。“尖嘴钳”这个词就是老爸拿着钳子向我解释 的,由于它轻便,我后来使用的也较多,弯个铁丝啊,撬个易拉罐啊,拔个钉子啊,挺方便,当然,我做这些事都没什么实际用途,主要还是为了用用尖嘴钳。
        老 爸并不光是瞎翻工具盒,也干干正事,比如刨块木头啊,钉个桌子啊,后来发现他自己做桌子的原材料比市面上卖的桌子还贵,不过此桌子由于其独特的造型和稀有 的使用方式一直保留到现在,它最辉煌的一次还是在江老师的婚礼上由于桌子匮乏而被借用,我和张宇两人抬着此个性桌子往返我家里与江老师家里,路遇熟人,皆 问:“你们抬的什么?”,唉,没眼力,桌子都认不出来。那阵子老爸刨完木头都喜欢向我展示一下他的肱二头肌和满背的汗水,“看,这就叫汗流浃背”。
        小学的时候我经常在煤棚里种点大蒜什么的,还时不时实验一下“科技杂志”里的一些植物培育方法,俨然一副研究员的样子。但大蒜的长势还是很不喜人。一次做 饭老爸没有足够的蒜,找我征调,我欣然予之,老爸拿起在菜场买的蒜(很粗,四五十厘米长)说:“这是农民种的蒜”,又拿起我给的蒜(极细,十几厘米), “这是科学家种的蒜”。
        等我上高中,老爸赋闲了一阵,就天天早上出去给我买羊肉粉(遵义的典型早餐)。有一次出去后许久没回,我担心是不是路滑摔跤了,想起老头一身羊皮袄端个饭盆摔了一跤,忍不住鼻酸,后来老爸回来没事,是买粉的人太多了,排队。
        后来老爸再不展示他的肌肉了,因为他的胳膊已经比我还细了。
        今年夏天老爸到北京来看我,谈起他的未来规划:“买个院子,养点鸡,养点鸭....养鸡是挺好的,但是鸡屎太臭了,估计受不了....”,片刻沉默,“要是有不拉屎的鸡就好了”。

父亲
老爸展示他的“干玉米”
       第一次在杂志看到米格-25(“狐蝠”)的照片时,觉得这飞机长得特别怪异,有点难看。后来慢慢的看顺眼了,觉得米高扬设计局的产品结构简练、性能卓越,外形上那些生硬的线条隐隐透出一种粗旷的美感。

mig-25

       米格-25能以最高三倍音速冲刺,服役30年除了美国“黑鸟”侦察机,无人 能出其右。1976年苏联飞行员别连科驾驶“狐蝠”叛逃日本,西方专家研究米格-25后对其大部分为钢材料非常惊讶——不用铝合金,这么重的飞机也能达到三倍音速?与西方结构复杂精密的战斗机不同,米格系列向来是简单低廉却性能强劲,这恰是它的过人之处。

mig-25
        前几天在FT网上看到建议中国迁都的一些文章,有一篇提到一个不公平:北京的高考分数线远低于其它省。看到此处,往事涌回心头。
        刚到北京读书的时候就发觉一个现象:新生上体育课的时候,如果看到戴着厚重眼镜、一脸憔悴却在谈论文学理学的学生,不用问,那多数是湖北湖南的学生,他们 是一群真正想学知识的人,只是被高考折磨得太惨(想想湖北的分数线!);如果看到留着长发穿着时尚衣服、牵着女友、张嘴就“京片子”的学生,不用问,那就 是“北京生源”,他们闭着眼也能考进来,所以有空穿得前卫些,女朋友也多一些,他们不是来学东西的,是来混文凭的。同是十八九岁的年轻人,境遇完全两样: 一群饱经高考蹂躏,另一群生活奢靡放纵;一群像刚经历完文革的学者,另一群却像当年的八旗子弟。为什么有这么大差别?——因为他们的出生地不一样。
        你以为读书只是不公平之一吗?错了!其实事情还没有结束:本科毕业后工作难找,我先找了个小皮包公司干着,多年后才到了大一点的公司,咦,我发觉大公司里 北京人挺多的,咋在小公司就没注意过哩?喔,人家是压过强龙的地头蛇嘛,托关系找熟人,找工作总比你容易,去的公司也大些,不奇怪。

        想起这些,莞尔一笑,往事种种,随风而去吧。
        97年在火车站附近的报亭里第一次买了一份《环球时报》,还记得那一期的封面是被泰森咬了半只耳朵的拳王霍利菲尔德。当时《环球时报》是一周一份,内容比较精选,所以后来 买了很长一段时间。到了北京以后就没怎么再买报纸了,直到03年妈过来看我,某个周一帮我买了一份,才发现已经涨到一块五一份,而且一周出三份,相应的, 报纸内容冗余了不少。
        昨天又买了一份,发现《环球时报》真的是今非昔比了:过去连中缝里的广告都不多,现在却有将近一半的报纸篇幅是广告了,而且很多是医疗广告,什么“增粗增 大”的广告居然也是整整两大页。只能说是时代变了,媒体也要养活自己,不得不放广告,而收益最大的当然是这一类“牛皮癣”广告。现在要卖点实体产品可困 难,广告价格却一天比一天高,这是正常现象吗?只要广告打得厉害,糖水都能卖到天价(脑白金),这也是正常现象吗?
        其实广告泛滥最终伤害的还是广告业本身,当消费者终于发现你铺天盖地的广告都是胡编乱造、再不相信广告的时候,厂家也不会再去投广告了。广告人自身的放纵无度和不诚信最终会毁了自己。

       注:今天(11月24日)才突然发现《环球时报》上面那个“增粗增大”的广告是卖报的故意夹进去的!冤枉了《环球》....虽然《环球》的份数、广告都比以前多了,但广告质量还是正常的。

高难度地图

| | Comments (0) | TrackBacks (0)
        《工人物语4》玛雅人的第三关,比较难。地图中央是从北向南的巨大山脉,上面有煤矿、铁矿、黄金....不过郁闷的是,我在矿脉的北边,大部分是煤,只有 一个铁矿——还是贫矿。出兵的速度明显慢于另外两家敌人,就在这低效的工业生产基础上,好不容易攒了点兵,想从罗马人那里抢一片铁矿以摆脱这一窘迫的局 面,结果刚抢到,维京大军就浩浩荡荡的从矿脉的东边杀过来了,game over....太无赖了!不给我铁矿我怎么跟两家打?这破地图谁做的?!我忍不住破口而喊:“铁矿、铁矿!我要铁矿!”。
        跟电脑怄气没用,第二局我直接就把地图往南开,甚至冒险在初期就出兵罗马,就为了抢铁矿。还好,这一把“金属资源”是占稳了。为求守住铁矿,特别在与罗马 的交界处(也就是铁矿的位置)建了三座中型塔楼,在维京人可能来袭的矿脉中部(上局他们就是从那儿打过来的)也建了一座,还布了几乎全部的士兵。这下把握 大一点了,于是开了三个铁矿(爽~),五个煤矿,三个炼铁厂,两个兵器厂,士兵源源不断的出来。我舒了口气。不久和边境上的罗马军擦枪走火,战斗就这么打 响了,这一次连法师都顾不上带,由于罗马初期没了铁矿(被我抢了),现在就变成了上一局的我——几下被摆平,一泄我心头之恨。
        矿产分布如此不均匀,是游戏设计者刻意为之,还是一个小bug呢?资源在游戏里占到如此重要的位置,大概也是《工人物语4》的特点吧。

久远的声音

| | Comments (0) | TrackBacks (0)
       今天加班,和同事一起吃的晚饭,新开张的饭店。坐定后听到“我心永恒(My heart will go on)”的曲子,多么熟悉啊,想想《泰坦尼克号》,已经是十年前的电影了。
       97年底。那时候正读高二,在卫视电影台上看每周的“美国十大电影票房排行榜”,发现《泰坦尼克号》已经连续好几个星期夺冠了,实为罕见,到了第二年形势更为夸张:《泰坦尼克号》开始红得发紫,男主角李奥纳多的头像挂得到处都是,主题曲“我心永恒”更是满大街都在放,而且出了很多不同版本,有原唱的、有各港台影星翻唱的、有口哨吹的、有口琴吹的、还有手风琴拉的....真是一窝蜂全上了。记得当时在报纸上看到个新闻:《泰坦尼克号》在日本上映时,一个日本女生来来回回看了26遍!影片在全球之火,可见一斑。厂里也发了票,我高高兴兴拿票去市中心小电影院看(就是自觉对不起张宇同志的那次),拍的真不错,两亿美元(注意,是1997年的两亿美元)砸出来的,效果的确震撼。
       十年过去了,李奥纳多已不似当年红火,这部电影也渐渐被人忘记,我也不再是高中了。噢,那段青涩的少年时代。如今还能听到的就剩那段悠扬凄婉的“My heart will go on”....或许,这世界上真的只有音乐才是永恒的。
        gprof是个性能分析工具。今天用它分析程序,程序叫Mig(化名),加了“-pg”参数编译链接后运行,出不来Mig.gmon文件,先怀疑是权限问题,看了看权限是对的,同事帮忙一看,唉,可执行文件是个软链接,真正的Mig.gmon被写到被链接的真是可执行文件所在的目录去了。
        搞了一阵,发现又找不到Mig.gmon,真是多灾多难,这次又是什么原因?既不是权限又不是软链接,是Mig程序里有一段调用了system函数,里面用“cd”切换了工作目录,而Mig.gmon是应该写在“当前目录”下的,所以又找不着了。
        现在才明白为什么很多shell命令都要求写出输出的具体文件名,就是为了避免把输出写到易变的“当前目录”里。
       看搜狐新闻,格鲁吉亚发生暴乱,防暴警察戴着非常“特别”的防毒面具出面维持治安。

防毒面具
像不像米老鼠?
        周六看了法国1966年拍的《巴黎在燃烧》(Is Paris Burning?),觉得情节太过冗长。
        一开始是法国抵抗组织秘密讨论起义计划,再是一位女士去寻找被捕的丈夫,然后是一群学生上了德国间谍的当被全部杀害,最后是开始起义,德国人才来了两辆坦克(假的“黑豹”,不够专业),然后就同意谈判....看得出导演想要来个全景式描绘,可惜线索太多,让人看了感觉有点纷乱有点啰嗦。我看了一个半小时才发现只看完了上半部,但实在没耐心再看下半部了。《巴黎在燃烧》当初也算“欧美大片”,为何如今看来味同嚼蜡?如果说是因为时代差别,那同是1965年拍的《坦克大决战》(又名“突出部战役”),为什么今天看来却依然精彩?我有点怀疑这是法国导演搞的鬼——法国人所谓的经典片通常都剧情冗长且让人莫名其妙,估计《巴黎在燃烧》就是其中之一。

is paris burning
october revolution

        今天看了马鼎盛老师的关于十月革命九十周年的文章,虽不完全赞同他的观点,也基本表示理解,但有句话太过偏颇,让我有不吐不快的感觉,就是这句:
        ”(苏联)被小小的德国用一半力量打得丧师数百万、失地三千里,还是靠美国的巨大军火支持才获得惨胜“
        我不相信苏联赢得胜利是靠美国的军火支持。军火永远是重要的,但也永远是第二位的。李承晚、吴庭艳都有美国巨大的军火支持,最后还不是失败?请看看苏德战场上满目的苏制坦克,请问美国货在哪里?确实有那么一些美制坦克,但那些轻型战车(比如”谢尔曼式”)只能打打外线,主力还是T-34和IS-2。美国人确实给了援助,但也仅仅是援助而已。仗,还是俄国人拿血肉打赢的。再者,德国绝非“小小的德国”,能够几个星期打败波兰,几个月逼降法国,这样的军事力量,恐怕不敢说“小”,如果与德国对阵“丧师数百万、失地三千里”就已是耻辱,那被法西斯吓破了胆的法国军队,放了几枪就举国投降,把首都巴黎和盘托出,那又当如何评价呢?!
        十月革命成功后,苏联的教科书把革命前的俄国历史说得一文不值;苏联解体后,俄国媒体又把苏联历史说成是“充满血腥暴动和毁灭性战争的时代”。历史就是这样一个怪圈。但事实终究是事实,即使是歪曲了几百年的历史疑案也终会重见天日,何况区区几十年?

october revolution
        最早玩《工人物语4》是在2004冬天,当时是浅尝辄止。后来2006年玩了《工人物语5》,发觉虽然变成3D游戏,但可玩性还不如4,看来BlueByte犯了和《要塞》系列一样的错误。前几天又玩《工人物语4》,选“罗马”,玩最后一关,玩得颇为坎坷。
        刚开始难免头尾不能相顾:修了这个忘了那个、造了武器忘了人口、采了铁矿又少了石矿....不过,这才是建设类游戏嘛,平衡发展是最有挑战性的部分。终于出了一波一级兵(金条供应不上,只能出一级兵),带上几个法师去打玛雅族,开始还挺顺利,兵士在前面扛,法师放了几个“闪电”和“招降”,眼看敌人的兵少了,可怕的事还是发生了:从敌方深处不断冲出玛雅族的士兵——绿色的羽毛装饰非常显眼,敌兵越来越多,最后几乎是满屏幕的绿色羽毛,我顿时傻眼,魔法刚才用完了,赶紧撤吧。好在敌军没有追击,要是他们趁势反攻,这把就over了。
        撤回后赶紧扩建葡萄园以便大量造酒提升魔法,再开几个煤矿、铁矿、金矿,并扩充人口,慢慢的地图大了,三级兵也有了,于是再去找玛雅族茬儿。这一次颇为热闹,满山遍野的士兵对决,好在我有相当数量的医疗兵,损失少于敌人,很快把敌军压了下去。最后是对付维京人,这些大脑袋小身子的家伙都戴着牛角头盔,颇为搞笑。
        有个细节挺逗:当玛雅族只剩一个箭塔就快被灭时,很多工人都举着个牌子,上面画着个红圆圈,圆圈里面是个红斜杠——活脱脱一个“禁止”的交通标志!大概是恳求我不要再拆了。我忍不住哈哈大笑。这就是《工人物语4》的魅力,那么风趣,那么讨人喜欢。

settlers 4

settlers 4
        车臣人没做错,他们是在报半个多世纪前全族被强制迁徙,饱受死亡、疾病、武力折磨的民族仇恨,有仇不报非君子;俄罗斯人也没做错,他们只是在拼命偿还一笔旧账,扑灭一场不是他们造成但必须由他们熄灭的战火,父债子偿。与前苏联的昔日强盛不同,俄罗斯打这场仗显得很不济,本来紧张的经济支撑不起如此巨大的战争投入,于是大量旧装备被迫开上了战场。

t-62
从五个大直径负重轮和一个探照灯勉强可以看出这是一辆T-62

bmp-2
细细的炮管说明左边是一辆装备30毫米机关炮的BMP-2步兵战车,右边是米-24“雌鹿”武装直升机

btr-70
BTR-70轮式装甲车

t-72
极为低矮的车身和炮塔,六个大直径负重轮,永远的经典T-72

bmp-1
又短有粗的炮管——76毫米滑膛炮,BMP-1步兵战车在一片废墟里前行

2s19
如此硕大的炮塔,这应该是2s19自行榴弹炮
        最近华为万名员工自愿辞职再回聘的消息炒得很厉害,联想到之前的员工猝死、高强度工作内幕曝光,华为今年压力不小。
        做为IT行业里难得的民族企业代表,华为背负了太多期望,但他似乎把这些期望都单纯理解成是对“业绩”的期望,殊不知做为一个成熟的企业,责任感也是大家对他的期望之一。可惜,华为给人的感觉是:他对员工不负任何责任,生死由命,累死活该,只要公司需要(比如规避新劳动法),员工随时可被舍弃(虽然不是真的舍弃)。
        如果连号称龙头企业的华为在对待员工上都如此消极,其它中小IT企业就更可想而知了。时常在论坛上看到有人抱怨国内IT公司拖欠工资、克扣军饷、恣意增大工作强度,看来让人心寒,一个在国外号称高科技的IT行业硬是被中国人民做成了劳动密集型行业,放眼望去,哪有“高科技企业”?都是土制砖窑!只不过有的是大砖窑,有的是小砖窑,有的是黑砖窑,有的是灰砖窑罢了。
        记得大鹏看到我桌面上的图-95后第一句话就是:“哇,什么时代的飞机了,还桌面呢?”,估计是螺旋桨让非经看上去比较“老”。我承认图-95是款老飞机,上世纪50年代的产品,早已停止生产;但螺旋桨技术却并不老,尤其在油价疯涨的今天,采用低油耗涡桨发动机的飞机越来越受欢迎。

an-70
安-70

        乌克兰和俄罗斯共同研发的先进运输机安-70就是采用了专门研发的涡桨发动机,其颜色艳丽的对转螺旋桨(不知道为什么涂这么花)也非常扎眼。在2005年的北京航展上,安-70模型展示了其能装载三辆BMP战车的强大运力(估计是BMP-2战车,因为BMP-2全重14.6吨,三辆BMP-2共44吨,载重40吨上下的安-70应该可以撑住,但如果是全重18吨的BMP-3就够呛了)。

an-70
装载三辆BMP战车的安-70模型

        而欧州的空中客车公司还在研发的A400M军用运输机也是采用螺旋桨发动机,载重量、航程、航速都不输给喷气发动机。看来老骥伏枥的螺旋桨技术如今又东山再起了。

A400M
空客的A400M效果图

关于存档

This page is an archive of entries from 11 2007 listed from newest to oldest.

10 2007 is the previous archive.

12 2007 is the next archive.

Find recent content on the main index or look in the 存档 to find all content.